藝術評論:「帶孢子美學」論彭雅美陶藝創作中的雙重語境
2019 / 09 / 13
藝術家Artist : 彭雅美 Peng Yamei
藝術評論Arts review : 胡鐘尹Hu Jungyi
陶藝藝術家彭雅美,自2010年開始以「蕨」開展新的造型語言,繼承了先前創作曾經出現的圓盤、孔洞,片板等元素,這些蕨有如自藝術家內心的方寸之土,源源不斷的滋長出來。
如桫欏科(Cyatheaceae)等蕨類,幼葉呈現富含生機的捲曲狀,以及植物幼葉若受火燒侵襲,因失去水分與蛋白質支撐,亦也會呈現捲曲狀。兩者雖在視覺的停格觀看上,都呈現捲曲狀,但若從動態的生命狀態來感知 : 前者的捲曲是待日伸展的蓄勢 ; 後者是無力抵抗的向內萎縮。
「捲曲」一經帶入時間與過程在 生理 / 外力 的變化對照,便可歸結為兩種不同的象徵意味,以此回看彭雅美的陶藝作品,或許我們可以穿越造像表象之外,瞥見深埋在釉裏與捲曲之中的內在語言,希望與困頓的雙重語彙,展現在她作為一位堅毅的女性藝術家,經過漫長的人生歷程與創作洗鍊後,透過作品,醞釀出含蓄卻充滿生機的個人陶藝美學。
「人在製作東西時,首先會看到一座森林,
接著看到一棵樹,
然後看到一片樹葉,
最後會連葉子上的灰塵都看得一清二楚。」 ¹
日本蔦屋書店創辦人 — 增田宗昭
彭雅美的陶藝創作,造型上大抵由兩組結構 「胚盤」與「觸角」組成, 作品中的「胚盤」是構成造型敘事的基本形態,在藝術家的陶藝創作中,有時像是海洋軟體動物的手臂與身體,在其上增長出許多部件,例如章魚的吸盤,包含每一寸肌膚的敏銳知覺,以及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有時抑或以海葵狀的扁柱體造型構成,例如作品〈蕨心綻放〉、〈零極限1、2〉、〈美麗境界〉等,乳白基柱上有許多讓「話語」產生呼吸的孔洞,「觸角」順著向內向外生長,給人一種縮瑟又向光的感覺,也由此暗示生命具有脆弱與尋求希望的雙重特質。
而以帶狀、板狀「胚盤」表現的作品〈飄逸〉、〈無盡〉藝術家在其上「種」出了上排列有致的孢子,透過窯火讓它們生長成葉,板與帶狀的胚盤,透過某一動勢的規律,飄動著舞姿,並在懸空後靜靜的落定。
以關係性而言,藝術家常說這些形態上的「胚盤」就如孕育生命的母體,以無限的包容、孕育、守護生命珍貴的羈絆,亦如作品 〈生命初始-3〉、〈黑白無極〉內圓與外環的造型融合,使之產生緣起緣滅、互為因果的概念意象。
「觸角」往往因其擺動的方向,暗示了某種無形的能量律動,觀者可臆想為那是海流與風捎來的訊息,主人翁蹲坐在浩海中的孤礁上,感到慌恐與無依,突有數雙溫柔的手輕搭我肩,獲得寂靜後的安慰,透過高溫窯燒冷卻後,在陶體上留下堅硬而散發珠光含蓄的迷人質地。「觸角」雖受無形能量的牽引,卻仍保有各自旺盛的生命力。
以「胚盤」與「觸角」進行分析,可歸納為作品「體」與「突」的兩個向度,
需要備受保護的「突」,以及翻轉、連繫裏與外的「體」,共同構成彭雅美以生物局部特徵、組片為出發的「帶狀孢子美學」,在簡約的造型中有編織繁複的「突」,正如生命奧妙裡可以揭示的雙重面向 : 從整體中認識人存在的框架與狀態,再從個體的差異中,透析出存在框架裡的人的情感、表現以及思考。
捏塑數十萬的捲葉,燒了斷,斷了再接合,周而復始的如同修行,都是為了下一回的完滿誕生。
藝術家在回望自我生命狀態時,也透過創作的過程,展現對「人的共同難題」的思考,如何在人情冷暖的社會參與中,小我與大我;性別與年歲;永保真情與寬恕,彭雅美的陶藝創作,希冀在化約的「胚盤」造型美學中,同時孵化出大度與細緻的生命表情,讓生命原質的蚌采,在隱含與綻放的過程得到優雅的展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註1 增田宗昭 (Masuda Muneaki) 著,邱香凝 譯,《風格是一種商機》 (原書名: 増田のブログ: CCC社長が、社員だけに語った言葉)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2018,頁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