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再訪自由的迷步,寫蔡鎮澤的「迷人處 Enchanted Place」
2019 / 03 / 09
藝術評論 : 胡鐘尹 Hu Jungyi
藝術家 : 蔡鎮澤 Chen-Tse Tsai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後一切化為廢墟等待重建,由今 和次郎領銜開展的「考現學Modernology / Modernologio」相對於「考古學Archeology」形成一門有趣的概念,基於對路上觀察的樂趣出發,把現今呈現在眾人面前,無意識或因襲留下來的文化、物質,或脫離常軌的狀態作考察對象,加以系統化紀錄,要以認識其背後的邏輯與社會文化現象為目的,分析我們的生活「為何是如其所是?」背後的框架、觀念與歷史文化脈絡。 也許將研究斬獲的成果一字攤開,人們會驚呼,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模樣,都是傳統、流行、喜好,經時間疊加混雜在一起的結果。
鎮澤也喜歡觀察街道,人們生活場域未經留意的「迷人處」,但跟一般人的審美喜好不同,這個「迷人處」不是使人心花怒放的漂亮玩意,不是被”設計過”預備給人欣賞的東西,不是聖誕樹上的鈴鐺、星星與天使,而是豎起的松針、開裂的樹皮紋路,與人工物品纏繞其上的尷尬。考現學的傢伙們,在路上觀察最感到津津樂道的是,發現建築與街道上隱藏的湯瑪森(Thomasson) ³現象,例如:多餘的樓梯、為了建築美觀實際毫無用處的假窗、假門,多此一舉的號誌等,這些東西失去了原先使用的功能,卻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日常中成為每日可見,卻是弔詭般的存在。 蔡鎮澤在意的是有機世界與無機世界的交界處,人類的生活拓展到自然場域,自然如何在以其強韌的生命力,攅進水泥與鐵桿的縫隙中,兩者共存產生的”不純粹”狀態,這混雜的特點,是蔡鎮澤解讀當今「人類世代」特徵,及其迷人之處。
藝評邱廷浩 曾於2018的文章 ⁴,談鎮澤2017年後的作品 具有「自然、原始、雜亂」三個特徵與關注概念,作品中的視界,呈現了人類日常生活場域(城市建築、居住聚落)與自然生長空間彼此共生混雜的「景觀」,並且透過文明拓展的「人為的秩序」對比自然的「原始的生機」,物質與生體共享同一個空間介面時,介產生的 : 使用;閒置,閒置;冒芽,控制;無法控制的雙重辯證關係 ,展開以時間循環為軸的「死亡、重建、輪迴」生命過程,體現生命強大的韌性與力量,最後總結蔡鎮則以「雜亂」如其本來的樣貌,在繪畫中帶入色彩深淺、景物、筆觸虛實鬆緊的主觀情感表現,形成個人富饒趣味的美學風格,道出了蔡鎮澤半抽象作品中,隱微體現要調和文明與原始的精神關懷。
從新竹到池上;由原野重回市囂;從2018的個展〈迷人路〉到2019 個展的〈迷人處〉,鎮澤總把生活的事件、體驗、情感,壓縮進他半抽象的繪畫情境裡,他的繪畫在情境上更像是一種行旅紀錄,雖沒有像考現學人,有類似田野調查般鉅細靡遺的紀錄,但他總是隨身帶著一本速寫本,把視覺掠過與走路過程中注意的突兀共生景象 (自然<->人為),素描下來,成為日後轉為油畫、壓克力創作,重要的養分來源。
走在池上駐村,完成這批2019的作品前,筆者有幸在一次的機會中,與鎮澤在台東鄉間,一同自然寫生,也觀察他作畫的過程。寫生活動的典型慣性是 : 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景觀角度架上畫板,儘可能的將這個觀景窗內的景緻,如實再現出來。可是觀察蔡鎮澤的寫生行動,他始終是站著的,並且一時在這兒,另一刻又走到了遠處,不斷的走動,或寫或頓,並且不刻畫形象的完整形貌與立體,只是畫線條與讓他產生感覺的觸點,用直觀的讀取方式,理解眼前出現的物體與結構,在腦海中產生的印象,就像是意識中流動、跳動、交織一起的訊號元,而繪畫不只是簡單的再現這種看似有些混雜的狀態,而是一種解構,在美學上做迷人的建構。
這種關注事物的方式,也直接反應在他對自己創作的闡釋,如2017作品〈自然生成〉他說:「我的生活充滿太多龐大的訊息,裏頭有很多的元素取自周遭的雜物,在抽象化過後也不具意義的組成拼湊成空間。(…) 」 ⁵ 另一件2018的作品〈漫日常〉他又說: 「在某正午時,我望向巷口發呆,當意識被現時現實拉回來時,才發覺到發呆休息是如此難得,連身體都被社會規訓的如此警覺。因此我用繪畫記錄那印象中,光影斑駁短暫又難得的平行時空。」⁶ 表現他作為一個城市旅人的心境感悟。
鎮澤作品,最讓筆者驚喜的是,即使在第一眼觀看作品時,感到畫面有如一抹未明的空間印象,帶有神秘的敘事囈語,所有的內心所要告訴自己的話語,翻攪在一起,有時又像打破的陶罐,顏料從斜角剎出去。
乍看沒有一個作為這畫布舞台的第一主角登場,但觀者可曾想過,這些岔開的筆觸與未被填充完整的形體,才是主角,它們不曾向場景宣示自己的地位,卻協調的融合進畫面整體的意識中。
在具象繪畫的範圍內(可辨識形象之狀態),透過筆觸、色彩溫度、造型結構,來訴諸個人思想與情感的表現,20世紀的西方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可說是典型例子之一,柯克西卡 (Oskar Kokoschka , 1886–1980 )的這兩幅風景作品〈馬特宏峰I , Matterhorn I , 1947〉⁷、〈馬特宏峰II , Matterhorn II , 1947〉⁸ 畫面中以快速而蒼勁的筆觸描繪山形,有如中國山水畫側峰皴劈的氣勢,色彩、氣勢與情感融匯在一起,在蔡鎮澤的作品中,同樣可以看到這種,形體依附筆觸的個性表現傾向,力與意,從創作者的內在釋放出來,表達了對自由奔放的歌頌。
要理解鎮澤關注的「迷人處」,得要瞭解使他著迷的「原始景觀」,他對這個「原始」的認知,這原始是「如其本來」的意思,藝術家觀察、思考眼前的世界「為何如其所是?」但從未想要改造世界,至少蔡鎮澤不這樣想,原始景觀為何迷人,來自於這些此時此地的景觀樣貌,不過是時間旅途的「中繼表象」也許過了5年、10年,它們又完全改變了! 但也正是因為會不斷改變,人對生活與生命的認識,才未僵固死去,因為變動的無限可能面貌,生命力才誠然可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註:
註1 :赤賴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 編著,嚴可婷、黃碧君、林皎碧 譯,《路上觀察學入門》,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行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4
註2 :今 和次郎 著 ,藤森照信 編,詹慕如、龔婉如 譯,《考現學入門》,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行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8
註 3 : 「湯馬森」一詞,由日本藝術家赤瀨川原平、編輯松田哲夫與插畫家南伸坊提出,概念取自美國大聯盟的選手Gary Thomasson的名字,因其1981年的際遇:被高薪聘請至日本巨人隊卻屢遭三振,最後遺憾的結束自己的職棒生涯。意指無用之物或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去了原先的功能,卻仍頑強地存在著的狀態。
註 4 : 本文此段落的內容,整理自 邱廷浩2018論蔡鎮澤作品,藝評文章 :〈文明中的自然圖景 — 論蔡鎮澤作品中的時空美學〉, 2018 , 藝評人 : 邱廷浩 (1993-)本文整理的部分僅針對廷浩核心論述進行提點,完整內容,請朋友們詳見他的完整藝評文章。
註 5、6 : 蔡鎮澤 〈自然生成〉、〈漫日常〉作品自述
註 7 :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 ,〈馬特宏峰I〉 〈Matterhorn I , 1947〉
圖片來源(Image by):https://www.allposters.com/-sp/Matterhorn-I-1947-Posters_i10394908_.htm?ac=true
註 8 :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 ,〈馬特宏峰II〉 〈Matterhorn II , 1947〉圖片來源(Image by): https://theartstack.com/artist/oskar-kokoschka/matterhorn-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