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蟠踞方舟】林俊彬「超越真實的假山水聖像盆栽 Fake Landscape Icons of Potted Plants that Surpass Reality」系列

2022/07/15

藝術家Artist : 林俊彬Lin Chun-Pin

藝術評論 Art critic : 胡鐘尹 Hu Jungyi

想像有一個方舟,不大 約略3–4方寸正方,就像一個寶盒

它從甲板的裂縫中冒出綠芽,逐漸生長成粗壯的蟠木,向天空聳立爬升,就像《傑克與魔豆 Jack and the Beanstalk》的故事,隱喻:匱乏與善良的靈魂,終將得到報賞?

巨大的蟠木、意識裡的巨人、聖像、世外桃源,就像每個神話投射的想像,大小不一的尺度總夢繫著現實與景觀情致的轉換,不禁使人思索,究竟真實之後,我們迎接的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人們總是想像心在他方,同時,身體卻在無限後退的意識此岸,無限的墬入虛無。

也許傑克從未斬斷蟠木,巨人也從未消失…

如果將巨人替換成上帝,或者道中的自然,我們是否就能看到蟠踞在方舟上的自己呢?

林俊彬的〈超越真實的假山水聖像盆栽〉系列,觀者雖容易從作品的小標,看到一些大眾生活出現的名稱、標記,他們可能代表一位明星、一位歷史先知,或者代表他自己:一個思考中的林俊彬。

〈盆栽〉處在聖像及人文景觀情境的倒轉,這種倒轉除承繼著後現代主義對高雅與低俗品味的階級批判、嘲諷偶像崇拜及商品拜物主義的現象,也還要將這些批判的嚴肅底色,轉化成一種似乎可被把玩的物件符號,它們徹底的淺薄就像殼子一樣,在擬像(simulacra)作用逼近的「超真實」世界中,這種不斷將事物概念化與物件化的傾向,也影響著藝術認識的情境:視覺化、符號化與潮流化。所有精神性內涵,可帶來個體體驗的超越性內容,最後都被打壓成概念符號,就像道具一般,是構成整個想像中的「超真實擬像世界」的等價素材。

常玉〈青蛙、鳥、蝴蝶與盆景〉,
CR165,油畫 木板,128 x 72 cm ,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立青文教基金會 https://www.sanyu.org/works.php?lang=tw&id=1&id2=12

翻開藝術史的關於「盆景」的經典創作,我們或許可例舉常玉的作品,就他盆景的情境表現,可粗分成三種,一是畫四君子(梅蘭竹菊)的盆景,可謂反映他芳雅,獨立自得的精神追求面向,二是如作品〈盆中的果樹 〉、〈青蛙、鳥、蝴蝶與盆景 〉如表現著充滿生機的內在桃花源,第三種則是寫枯葉、勁挺殘枝的盆景,表現孤絕傲骨,別有荒韻的味道。這三種雖氣質有別,但多少都暗示了常玉表現個人心性與渴望透過繪畫超越世俗的盼望。

常玉〈鳥與盆景〉,
CR169,油畫 木板,90 x 75 cm,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立青文教基金會 https://www.sanyu.org/works.php?lang=tw&id=1&id2=12

林俊彬則相當不同,他的〈超越真實的假山水聖像盆栽〉系列,在語言上是要「逼近世俗」的,雖有傳統中國審美的造型元素,但卻只是符號化為的殼斗,他亦沒有要藉物、藉景抒發個人情懷,而是透過製作體現物與人的勞動、觀念價值與資本對價間的關係。

其實早在2015左右,如作品〈有關山水〉或2018算這系列開端的〈超越真實的的假山水 — 聖像盆景〉即有這樣的形象與物質製作的思辨。

林俊彬〈有關山水〉2015

或許從林俊彬的〈盆栽〉中,我們還可以讀出一種他對當代心靈困境的關懷,那是:「虛無甚至無法成為問題!」

在一般的理解中,「虛無」是價值系統的全面崩塌,沒有新的價值承接,使人對事物感到意義與價值喪失,產生的無謂空虛感。而林俊彬在〈盆栽〉作品中思考的觀念是,當人們看著藝術潮流與流行文化的熱烈發展,乍看是面對一個開闊的多元價值社會,實則趨向一種價值標準單一化與市場化(流量密碼與商業金牌)的發展狀態。

〈盆栽〉使用的每一塊「鋼彈」(GUNDAM)零組件,在材料的使用,象徵了消費市場的模型經濟,它們是總量龐大的物質消耗,利用昂貴的模型材料構成自己的創作,實則要透過過程,讓成本耗費與精力耗費成為事實。讓這個事實,變成呈顯資本主義造成浪費循環的觀念實踐。

他創作的方法是浪費嗎? 是一種堆砌與無意義的拼組嗎? 若以表面來看,你當然可以同意這種說法。但你若同意,正也就因此獲得這個普遍現象的反思,而這成了這系列作品存在的意義。

林俊彬〈超越真實的假山水聖像盆栽-Johnny〉,
2022,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木板,26.2x12.5x40.3 cm , 圖片來源:藝術 家林俊彬 , 大雋藝術RICH ART
林俊彬〈超越真實的假山水聖像盆栽-pin〉,
2022,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木板,25x12.5x30.6 cm , 圖片來源:藝術 家林俊彬 , 大雋藝術RICH ART
林俊彬〈超越真實的假山水聖像盆栽-pin〉,
2022,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木板,25x12.5x30.6 cm , 圖片來源:藝術 家林俊彬 , 大雋藝術RICH ART

〈盆栽〉表達,人們不只在象徵著傳統價值的宗教形上學上失足,在信仰中也難以得到真正的救贖、在想像與自然合一的臆想中也說服不了自己,而最終即使在物質文明上取得享受的最大化,獲得了滿足卻難以快樂,慾望亦麻木。當代的困頓心靈,內心常潛藏一種逆向的真理觀「虛無即自由」,當一切價值貌似都難以找到參照點,成為某種精神指導的理念,他們寧可在價值與意義的虛無中,做一個無拘無束的靈魂。

20世紀自由主義思想家_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 Image By : https://www.redfloridablanca.es/isaiah-berlin-twenty-years-on-by-henry-hardy/

可將「虛無」與「自由」在認知上串起來,這種真理觀可能存在根本問題。

就自由主義者(liberalism)如_以賽亞·伯林 (Isaiah Berlin)會將這種不受外在限制與他人拘束的自由,解釋為「消極的自由negative liberty 」因缺乏理性的自我要求、制約帶來的創造性超越,它充其量不過是無法在關係中產生意義的單向度自由。

林俊彬〈超越真實的假山水聖像盆栽〉系列作品中出現的元素:流動的背光、團塊式的樹體 — 既像礦石又如機甲,象徵式的中國傳盆景美學,它們彼此產生符號互動。從作品構成至少可以分析,它有 一個景觀「盆栽」兩個對象「山水」、「聖像」,它們在一個景觀概念上作用為真實及假象的雙重意義,以及由原功能預設,透過作品表達的反叛:鋼彈零件不拼組成鋼彈、聖像與山水沒有表象之外的超然內涵,真實與庸俗沒有差別。

「山水」與「聖像」在原旨上分別對應著(1)自然 — 道 — 天人合一 — 物我兩忘 (2)造物主 — 聖靈 — 人子 — 永生 。它們進入到百年後的當代社會,常以一種符號的象徵出現在日常生活與流行文化中,通常它們變成了一個「被意識到」的概念,不再作為想望、膜拜物的本身,而是轉變為某種強化「想望的意識形態」的物件。

「聖」與「俗」距離的消失,以及「符號」擊退「意義」,這種距離感的消失來自於現代快文化、有效性、KPI、與視網膜刺激肇生的「注意力經濟 attention economy」問題,使傳統精神活動那種「意會心領,減少言說」的慢感知狀態,越來越難為現代心靈所進入,也難由快速的物件符號交流,讀取深層的精神理念價值。

林俊彬〈超越真實的假山水聖像盆栽〉,
2022,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木板,27.8x11.1x36.2 cm , 圖片來源:藝術 家林俊彬 , 大雋藝術RICH ART
林俊彬〈我把你當盆栽〉,
2021,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木板,40x86.4x15 cm , 圖片來源:藝術 家林俊彬 , 大雋藝術RICH ART

若借用拉岡(Jacques Lacan)的話來理解林俊彬〈盆栽〉裡要談的假山水與聖像的質問,拉岡提出的「父親的姓名創立了父親的功能」而經過雅克·米勒(Jacques-Alain Miller)進一步闡釋:「我們理解為:聖父並沒有專有姓名。這不是一個形象,而是一種功能。聖父有很多姓名,就像這一功能有很多支撐一樣。」(1)

也就是當一個名稱概念,植入一個人的意識認知模式中,它便逐漸透過功能性設定,形成一種有所預設(行為慣性,心理預期與社會規範)的認知價值系統。

因此理解到〈盆栽〉裡的「聖」及「道」除了它們本身的概念符號,其精神實體已經解體,更多的是以一種象徵符號的功能性 — 祂們能被用作什麼(如對於寺廟與教會的價值)的實際作用,進而來連結人們價值系統的意義論述。而在當代生活中,這種「象徵價值」越來越投射到文化層面的各個物件上,並且趨近於自我的投射及去中心的合理化擔保。

中國傳統盆景的審美講求,微觀尺度的天地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等觀照態度,強調生命力便在這微觀的世界中體現及得到領悟。

這在一種相對獨立的東方心性自然哲學思考,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林俊彬創作的「盆栽」是以工業生產的「第二自然 — 人工創造物」為材料,生成土、葉、木,塑料 — 它們本質上是難以還原的耐久性與便利性,保證了它的廉價,它們只有製程,在精神意識上卻不可能永恆,它們怎麼也不可能獲得那種因會腐朽而對應的稀珍永恆。

林俊彬〈我把凱斯・哈林當盆栽〉,
2021,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木板,60.6x11.8x33.6 cm , 圖片來源:藝術 家林俊彬 , 大雋藝術RICH ART
林俊彬〈超越真實的假山水聖像盆栽 — Ezekiel〉,
2019,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木板,40x40x10 cm , 圖片來源:藝術 家林俊彬 , 大雋藝術RICH ART

「永恆不再被追尋,正如虛無不再成為問題。」

傳統活的盆景「一花一世界」的意義是在於人觀看盆栽景觀的過程,要能夠將自我放到有機整體的一個位置上,讓自己在一個意義上迴返自然,將此刻的現實,視為在互動過程中產生微觀的宏觀轉化,達到某種「超越碰觸」- 理解進入「另一個世界」這仍然是可以想像的。

而以人造素材構成的「第二自然」盆景,並沒有提供這樣的上升通道,更多的是表徵著橫向連結的生產鏈邏輯,以及對於產品化與生產關係的再確認。

工業產品製成盆景製成的「一花一世界」呈現的,恐怕是人對產品化、商品化世界的凝視,也就是「一切皆設計、一切皆可為人所預期,且也一切皆有價」以便納入再生產循環,就像3D列印(3D-printed)技術的發明「積層製造 Additive Manufacturing」以更經濟有效的方法,理解人類的創造製成與生產模式。

「超越真實」意味著「真實」是必須被超越的,在認知概念的層次上,認為今日的「真實」其實已晉一級,成為「超真實 hyperreality」它們並非脫離現實,而是一種比真實更實,在體驗上感到更強烈的超級真實。(2)

〈盆栽〉指出當代心靈面對表象之外世界的猶疑,面對一種當代的精神困境時,人們常以面無表情的鄉懷與情致,療慰疲弱的慾力,在超真實的世界裡,沒有虛實真假的高低、界線逐漸模糊,盆景一個個的「小世界」,可看出去的,卻不再是想像之所與超越之境,只有不斷橫向擴散最後造成的震波疲弱。

  • ----------------------------------------------------------------------

註1 引用: 雅克.拉康 ( Jacques Lacan) 著、黃作 譯:《父親的姓名 Des Noms-du-Père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18年

註2 布希亞:祭奠物質與真實之死的「後現代」大祭司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444177 ,瀏覽日期:2022/7/13

--

--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Written by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自由撰稿人 藝評人 hujungyi1990@ gmail.com 慣常以情境式書寫的人文關懷,回溯藝術個體之獨特內外在經驗,闡發其藝 術創作形式與心理內蘊的轉換,更以一種類精神分析的態度,帶領觀者進入藝術家的內在世界。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