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氣蘊幽玄 】 談張哲軒繪畫裡的 「 內在風景」 與 「觀空」 美學
2024/05/06
藝術家Artist : 張哲軒CHANG Tse-Hsuan
藝術評論 Art critic :胡鐘尹 Hu Jungyi
運用西方創作媒材,捕捉、回應、反芻東方哲學的意蘊及境界,是張哲軒創作採取的模式與探索方向,目的是要回到個人內在的整理,並體察到萬物脈動的細微頻率。他創作的這個「模式」轉向,甚至不太是以「方法」來理解的,因為當我們說「方法」往往就會想到技法、模式、系統等技術與繪畫次序的討論,當然這些東西仍是有的,而若要想理解張哲軒創作轉向所追求的「觀空美學」時,就會顯得不足及過於分析性。
而這顯然更深入與困難的探索,也正是早年他嘗試從幾何語法、圖像造型的辯證關係,轉換到內在性的「靜觀美學」與「幽玄之境」不一樣的觀看方式,以及理解繪畫的另一面:不只是「敘事」與「表現」,更重要的是「反映」及「沉澱」。顯然很多東西「銷聲匿跡」了,將重點放到「體驗」、「隱微」那種更潛在的、伏流式的創作理解,以更少的符號與可辨認形象,在單純的畫面中,尋求更內斂的豐富性與深邃意涵。
在創作上,他經歷了幾個階段的不同發展:『時空敘事 Spatiotemporal Narrative , 2011–12』、『白行|夜露 White Stroll & Night Dew , 2015–17』、『流白之境 Inside the Landscape , 2020 -2021』、『觀空 Blank Stream , 2024-』整體來看,多年不同系列的變化,可說是從「想」的辯證性,慢慢轉向「觀」的繪畫沉澱過程。
這種「觀」在張哲軒的創作中,是作為一種更攸關自我體驗與內在性的沉澱而被接收,而非作為觀念主張的外顯與視覺識別。這「觀」以:觀物/ 觀空、外觀/ 內觀、境觀/ 靜觀,觀動態/ 觀自在。「觀」不同於純粹視覺的「看」,對照自然與物體發揮的識讀功能,觀總是牽動著體驗、感受、平衡、和諧與反照的覺悟狀態,是一種深度的內在對話,同時也是一個流動的過程,隱而不顯,抒懷於內在的風景之中。
內在如何風景?
「內在風景」是張哲軒自2017年後,逐步探索、愈發明顯的重要概念,這概念首先指向了:何謂風景?的詰問,由『白行夜露』系列開始,看到他在圖像構成上,採用白色與中性的色面塗繪、遮掩、打磨,底圖隱隱浮現的植物形象,探究「有形」與「無形」的流轉狀態,並表現著一種存在的不確定感,以及當它們顯露於外在世界的局部視角,作品以”樹非樹”的辯證思索,逐而觸發他的創作,轉向更純粹的尋覓,以禪的語言來說,那便是靜觀的體驗。
因此,到了『流白之境』系列之後,關於「內在的風景」的意涵,便慢慢變成了探索自然的內在性的「觀空」體驗,作品要從乍看空無的界域,以及歸零般的內觀覺察中,看到那一個瞬息萬變的伏流與氣息。
關於自然對應著人的整體認識這點,日本禪師鈴木大拙(D. T. Suzuki)有言:「一旦我們認識自然為自然,自然便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自然不再是與我們漠不相關的陌生者。我在自然之中,自然也在我之中。我與自然,不但彼此參與,更是根本的合一。因此山是山,水是水,我之所以能夠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因為我在山水之中,山水也在我之中。我見山如是,山見我亦如是。(…)如果沒有這種合一,就不會有自然。禪所謂的「本來面目」,就是要在這裡加以體會的。當我們達到這個階段時,純粹主觀即純粹客觀,主體即客體,人與自然完全合一。」
我們從閱讀了禪師的這段話語,理解到「物」畢竟是人們辨認、有形世界的表象基礎:植物、山、雲霧的形狀與萬物的體積,它們皆是存在的憑藉,也就是作為普遍性,可由感官辨認的存在,而禪學與哲學之形上學探究之奧秘,則展開了一種純粹精神與內在關係的深層體驗。
當樹非樹、雲非雲、「無為之存在」若是可能的、可存在的,它便引領我們慢慢理解到抽象繪畫,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從「無中看有」的心領神會。因此,當思考「有」與「無」的呼應關係與平衡時,張哲軒顯然是意識到「內在的風景」確切的是指一種「被體驗到的風景」。
氣蘊、流白與幽玄
法國漢學家、哲學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 曾於《勢:效力論》進一步闡發中國人的心靈世界與整體觀,一種蘊涵的特質:「正是『勢』(propension)這個字的『兩義性』(ambivalence),暗中困擾著正反兩方的假設。(…)這個字很明顯地搖擺在動與靜兩種觀點之間。」
「我們要改變自然界的『物理』(physique),不再從一組組的對比的概念性辭彙(如物質的形式、能力與行為、本質性與偶然性等等)。(…) 讓我們體驗『物理』如『生氣即一元運行』(un souffle unique,《originel et circulant toujours》),它穿越所有的空間,無止盡地產生萬事萬物。所以,這個與生俱來的『生命氣息』(souffle vital),能賦予萬物以活力;它循環不已,時而凝聚,它就在現實的源頭,在一切現實的源頭。當它循環流轉時,便製造出各式各樣的存有,當它凝聚時,便給現實以實體。」
「勢」的理解,是要從二元的對立中,理解它作為表述為趨向,並體察為潛在的生命力,是賦歸為一體後展現的潛移默化,造型、情感、精神與語言,就此不斷的交匯流轉。與此同時,張哲軒近年創作也不斷強調「蘊」的重要性,蘊在他的作品裡,可分為「氣蘊」與「底蘊」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氣蘊主要是表現為抽象畫面裡具體的存在物與形體,在他作品裡屬於「無中看有」的觀看層次。在張哲軒作品裡一片空曠的視野中,筆觸與色彩的痕跡及停佇,暗示著虛空之中,仍有具體的存在,表現那沒隱於背景中的「無形之具體」,它們與「虛空」互動,產生了幽微的湧動狀態:化形、張揚、浮動、蒸散、轉化、消逝與潛遁。
在作品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哲軒將某種意識具體化的過程,透過筆刷的線條,或直線或橫側的展開,有時則依著山型、樹枒與氣流,它們多樣與不定形的特徵,表達強弱之間、若隱若現的精神徵候。它們與大面積的留白背景,藉由頻率的相交來產生平衡,形體到底佔據了虛空中的哪一個位置?並從怎樣的體積,拖曳出具體的感知?以微觀視角,看見他的作品中的玩味之處。
而另一面向「底蘊」在他的作品中,並不是純粹的被動背景與襯底,它們仍從氣體的流動來表達自身存在的生命力,透過空境表達形體昇華之後平和。幽玄不藉由體積之物來彰顯存有,它要從一種關係性的對應,看到不與事物相爭的「有中流白」,是使得意識在匯聚及流動的過程,具體萌生的存在空間:虛空間、負空間,是在整體的幽玄裡,體現為廣袤的大充實體。
乍看張哲軒在「氣蘊」與「底蘊」兩者的走勢與運筆,具體形構的輪廓,在空曠的背景上似顯得有些「突入」與「結實」。但他重視的反而不是筆尖觸底的力量釋放,而希望在一個拖移的緩慢體察中,看到自己未曾預設的感覺。但從痕跡的移動與虛實顯露的狀態,探討氣蘊(無形之具體)與底蘊(虛空之存在)之間的關係,藝術家也回到了自我內在心靈的動靜體察,啟示為自我放鬆、從放空的心境中探求「觀空」之奧妙。
什麼該留下來,而什麼又該剝除?當畫面留空時,何以開闊而踏實不落入空虛。用理智(思考)來把握的繪畫,往往能借力使力,概念觸發的靈感往往可以從此處直接的連接到彼岸,張哲軒內觀式的繪畫,始點與終點都在同一個界域展開最初的對話,復始之。這一個非用對立凸顯的空間感知,要從中看到折返點與忘卻即昇華的境界。
-------------------------------------------
註1. 鈴木大拙(D. T. Suzuki)著, 2018 , 劉大悲 譯 ,《禪與生活Zen Buddhism 》, 臺北市:五南出版 , P. 7
註2. 弗朗索瓦.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著, 2021 , 卓立 譯 ,《勢:效力論La Propension des choses. Pour une histoire de l』efficacité en Chine, Seuil 》, 臺北市:開學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P. 9 &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