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 林俊彬 【佚名的本質愉悅】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9 min readNov 27, 2021

--

藝術家Artist : 林俊彬Lin Chun-Pin

藝術評論 Art critic : 胡鐘尹 Hu Jungyi

– – – – – – – – – -

人物:

林濬斌_新銳建築師

林俊彬_鋼彈藝術家

– – – – – – – – -

第一幕 【 扇貝的海際線 】

“ Entia non sunt multiplicanda praeter necessitate ”

" 如無必要勿增加實體 "

第三日的事務所,唐突之物冒出頭來的一半,關於一序列建築的反思。所謂”設計圖”與可被歸納進尺度的預期,徒增總是被視覺視為偉大的發明。

意識從無需特別預備的純然狀態,面對著迎向它的事物,一切增加的解釋,都顯得看似理所當然。

物的外在之殼,總以一種不假思索的信任感,潛渡到無意識的自在中。

濬斌將這些憑藉著尺度與量體「建模」成的唐突之物,視為建築。

搭組它們,想像著它們都具有脫離本身框架的認知指向,一個更開放的故事描述,來逼近逃逸出的觀念。

在一團無機物質上,它們或許有「生長」出生命的可能?

林俊彬, 《我把凱斯・哈林當盆栽》 , 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 木板, 33.6x60.6x11.8cm , 2021

俊彬透過筆刀、鉗剪與黏著,再現一座比例1:150的象徵景觀,這幢名為《把你當盆栽》的集合物,它們以基座的型態,成為海際線下的岩石。

岩石的背後生長出遠古的魂魄,在無意識與框架的凝視之外,一些東西生長成它自己都不熟悉的模樣。

已然被外在性與歷史的凝視,定義為某種符號的岩石,也許難以為自己申辯任何的意義解釋。岩石總被打壓為時間的塵埃。

他希望藉著建築師之手,以象徵的描述手法,讓這些被標籤化的可交易物、可被交換物,有再被思辨的可能。

濬斌明白在後工業的文明史觀中,事物能否保持新鮮與生命力,源自於它能夠不斷夠被新的價值標的取代,創造新的故事似乎已然不可能,所有這些,許多人享受在其中的借屍還魂與塵埃,都以一種換湯不換藥的資本主義品味,保持著它新不起來的「新」。

林俊彬 〈海裡的雪景寒林與他的梵谷動物園〉鋼彈GUNDAM模型零件、綜合媒材 , 2020,圖片來源:藝術家 林俊彬 / 大雋藝術
林俊彬 〈海裡的雪景寒林與他的梵谷動物園〉作品細部

所以他喜歡讓事物表持在一種「殼」的狀態,因為這樣看起來更有一種符號的純粹感,讓它保持單薄,使得填塞之不可能,「如無必要,切勿增加實體」。

《把你當盆栽》把那些作為認知基礎的符號充為無名之物,表達人的認識,總是在一種價值系統與意識形態的交互影響中,辨認彼此。

濬斌使用建築的方法「以構築來讓他人看見,卻以不構築的思考讓自己領會。」

《把你當盆栽》 讓岩石上的扇貝之殼,在打開的瞬間,有可能召喚新的遇見,不是透過物質來相遇,而是開蚌的瞬間聽見的海濤。

--------------

第二幕 【 書封的霉斑 與 位置的邏輯 】

“Esse est percipi,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 存在即是被感知 ”

這個日曬充足的午後,適合取下書櫃最上層的舊書來曬曬霉,

黑色書封,特別容易長上細細與帶有生機的雪花,黑書封之所以容易生霉,不是因繪畫修復師口中的:黑色色料含碳的成分太多。而是新的語言倦了,把自己視為「創造」而陷入自我的迷失之中,將唾沫拍打在廢棄的舞台上。

囈語總是潛遁到造物之後,以它的先見之明表現故事的結構。

林俊彬 ,〈雖然我看起來被遺留在那裡,事實上是在你們死亡之後我持續的佔領整個世界,我向宇宙傳送我的訊息是因為我是你唯一可以被留下來的遺跡,我高掛在這裡,成為你潛意識裡的紀念碑,永遠暗示著你,誰是主人。〉, 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木板 , , 2021

另一方面「新的-新語言」卻怎麼樣也無法候補上台,歸總來說,它的疲倦,來自於無法在生產邏輯中看見自我,也無法透過回溯,聽見自我不為其他目的而發跡的清晰聲影,在我與非我之間流連,無法真正離開,卻也走不進去界面中。

在一件作品收尾之際,暫停忙碌,

俊彬把視線移開堆滿鋼彈配件與碎料的組裝檯,走進樓下的便利商店,這短短的幾分鐘,他能夠選擇忘記許多事,包含藝術家這個身份,這一個被形容得太過理所當然,或被添加太多例外解讀的稱謂,這個稱謂,時常會讓藝術家以為自己是創造者。

便利商店每一個物件,都找得到它該有的位子,名稱 、類別、尺寸、包裝形式、新舊及被吸引的方式等等,在權力被遊戲規則充分授予時,物品們在架上的生存,似乎就以一種合乎消費邏輯的合法性被確保,一切在可預想的情況下,它們的淘汰與保留都不應該有任何的道德觀感,表現為永遠是新的、創造新的語言、高效能、以及永遠不缺位。

林俊彬 ,〈雖然我看起來被遺留在那裡,事實上是在你們死亡之後我持續的佔領整個世界,我向宇宙傳送我的訊息是因為我是你唯一可以被留下來的遺跡,我高掛在這裡,成為你潛意識裡的紀念碑,永遠暗示著你,誰是主人。〉 作品局部

當邏輯被權力的充分授權而展現於整體結構中,本質如何被「愉悅」就不再被追問,甚至這種意圖愉悅本質,來達到某種「回歸」常被視為一種過時的古典。便利商店的所有的事物,理應都要化約為各種可被預設與可被量控的行動,才能被人類的天才心智所彰顯。

俊彬以鋼彈為體的范寬的巨山、郭熙如蟹爪般的樹幹,阿姆斯壯太空鞋踩上的月球表面、梵谷獨自一人寫生的寂靜原野,赫斯特 (Damien Hirst) 的蝴蝶,或杜象與沃荷注視〈噴泉Fountain〉、〈布瑞洛盒 Brillo Box 〉時的欲求。

或說出俊彬作品的名稱 2019〈 藝術存在的目的從來就不是為了吸引你 〉、2020 〈在活著的時候感受,在死亡之後留下意義 〉、 2021〈雖然我看起來被遺留在那裡,事實上是在你們死亡之後我持續的佔領整個世界,我向宇宙傳送我的訊息是因為我是你唯一可以被留下來的遺跡,我高掛在這裡,成為你潛意識裡的紀念碑,永遠暗示著你,誰是主人。〉

林俊彬 〈藝術存在的目的從來就不是為了吸引你〉, 鋼彈GUNDAM模型零件、綜合媒材,2019,圖片來源:藝術家 林俊彬

在如今視覺與語言流動無主的狀態,要區分混種與 純粹的本真(authenticity)之物 並不容易,以鋼彈做「殼」以物質之殼、產品之殼,堆砌出另一個符號之殼,鑲嵌在一種文化社會現象之中,有如一個借屍還魂的無用的紀念碑,那麼的尷尬與無地自容。

而這樣的生產邏輯,恰恰凸顯的是後工業世界,代工細分、物質不斷進行二次創造與混合演化,展開的全面人工化的人類世景觀。

作為一位建築師,濬斌總是最為在意,創作在經驗中「作品」能否透過建築「忘卻自我」,他不透過作品指向書封本身帶出的療癒功能,而要凸顯創作思路的觀念 — 以語言作為承接的「描述作用」。

林俊彬〈梵谷的動物園是你心中巨大的文化標幟〉,

而文本作為一種傳遞某觀念與某思想的標的物,從來就是以一種非固定的位子,以連結的方式保有它自身的姿態。濬斌創作素材之列的任何符號,它們不應只是被簡單的理解為純粹的象徵反諷,這些物件與符號,它們總是被置入一個相對位置,當它「是什麼時?」總是會因為一些合理的消費考量與無視,讓它不是什麼。

後工業世界生產的精良產品,它們總是”為著什麼”,從一種原生地轉移到另一個建立它物的基礎製程。

(1)物件、(2)被解讀為物件、(3) 一個新的物件、(4) 被誤認為「不是物件」或 (5) 可能的物件 ?,它們在觀念中似乎以某種等比級距的方式組織為人看見的景觀,在「人的」自然觀中,任何東西若非作為生產要素,則會被視為與生產無關,排除於價值系統之外的幽魂,這個幽魂無法被超渡,或許能夠被回收?

而「描述」的建築方法,凸顯事物可被感知的存在狀態,存在的主詞,不維繫在於物與物的碰撞之間,也不凸顯於符號與符號的辨認與階級鑑別。

存在總是在物之間的感知,以一種觀念的批判被感知。

--------------------------------------------------------

註1 : 「 “ Entia non sunt multiplicanda praeter necessitate ” 如無必要勿增加實體 」源自中世紀哲學(神學)家, 奧卡姆 ( William of Ockham/Occam,約1285–1349)著作《箴言書注》2卷15題,著名的論證上帝存在之本體論觀念,「切勿浪費多餘工夫去做本可以較少工夫完成之事」,後人稱他的這種論證方法與觀念為 奧卡姆的剃刀(Ockham’s Razor )

取自維基百科之附註解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A5%E5%8D%A1%E5%A7%86%E5%89%83%E5%88%80 (瀏覽日期 2021.11.27)

註2 : 「 “Esse est percipi,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存在即是被感知” 」 源自18世紀英國 主觀唯心主義、經驗主義哲學家,喬治·柏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的著名理論,「柏克萊同意洛克關於人的一切觀念都是來自經驗的看法,但不同意洛克的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的學說。他認為,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都屬於感受(Sensation;與perception{通常譯感知或知覺}不同),一切知識都是正在經驗著或感受著的人的一種機能。在他看來,物理對象只不過是我們一起經驗到的諸感覺的累積,習慣的力量使它們在我們的心中聯合起來,不存在一個在我們思想(Mind)之外的物理世界,因為我們其一無法知道這個物理世界(因為其存在超出Mind)其二這種物理世界的假設導致了一些悖論類似the labyrinth of the continuum,也損害了上帝的威能。在柏克萊的理論中,「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取自維基百科之附註解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9%94%E6%B2%BB%C2%B7%E8%B4%9D%E5%85%8B%E8%8E%B1 (瀏覽日期 2021.11.27)

--

--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Written by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自由撰稿人 藝評人 hujungyi1990@ gmail.com 慣常以情境式書寫的人文關懷,回溯藝術個體之獨特內外在經驗,闡發其藝 術創作形式與心理內蘊的轉換,更以一種類精神分析的態度,帶領觀者進入藝術家的內在世界。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