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想像_王映「有彈性的影像」諸作品裡的影像皮膜及體感
2023/12/12
藝術家Artist : 王映 Wang Yin
藝術評論 Art critic : 胡鐘尹 Hu Jungyi
「海」來自沒有面孔的眾多之流,集結產生了體積、張力、氣味與捲曲。隨著風拂過的遠眺,潺潺細水聲,人看過灰色的天空,從這一處沿途走向那一處,想著來時路的想像,能看到的東西總是薄薄一片,飄盪著,努力的在心裡想握實…
伊比鳩魯學派的羅馬哲詩_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曾有段描述影像及眼眸觀看,兩者之中介狀態的趣談:「表象或薄薄的形狀從物體表面被發送出來,我們稱之為物體的膜或皮,因為影像在空中飄游時帶著它從中而來的身體的模樣和形狀。」他想像著,影像(image)是從主體與對象的身體分發出去的,或說事物的形象,之所以得以出現,停駐於眼眸,乃是因為主體用一種奇妙的方法,射出了自己的「形象薄膜」。這層薄膜對觀者而言,譬如魅影,它脫離了物件與身體後,飄出、游動空氣中,好似一種「視像」(vision)的招手,使觀者的眼眸遁入想像與幻象之間,並將視覺形象,解讀為外滲於物體輪廓之外的存在。
而若置換成當代情境,這一種影像的”皮膜”的產生,更多來自於機械複製生產技術應用的平常化與「再生產」(reproduction),造成影像本身的「擬像」(simulacrums)化,以及愈發脫離原真本體的親緣關係,擬像僅僅只是代表各自被複製的模樣,有著許多相似性卻沒有自洽與可供還原的本真,影像的背後沒有東西了!它幽魂般的飄動著,當人們習慣了這種單薄,則因為他們在視覺刺激上渴望獲得更多,又更進一步加深了影像趨薄的危機。這個"趨薄"卻是眼眸削去的,不被滿足的看之慾,剝奪了想像力與感受。
-
面對這種影像單薄的焦慮,若我們轉向對「物」請益,讓載體能夠有機會替影像說話? 賦歸形式語言的造型思索,這是否也是一種掙脫的可能?
藝術家王映的錄像作品〈綠色的海〉共有幾個組成,拍攝稻田的影像資料、波浪與軟片狀的吉利丁(Gelatin)片,透明壓克力箱體,層疊影像與壓入水中的膨脹。錄像鏡頭將其記錄成影片。
作品取材於她拍攝日日都會途經的台南「八田路」做觀察對象,紀錄沿路兩旁大片的稻田與菱角田,踏察九十天內的田間變化,植物靜靜的生長著,緩慢的不被人的時間尺度所知覺,人們通常只會注意到稻田生長的頭尾,也就是種植與收割的兩個端點。當這一個經由時間推進的生命漸變,轉換成影像的單一成像,一個發生變化的場景便也就被壓縮成單一的資訊。無時間性的錯覺,則就更明顯了。
在作品〈綠色的海〉中「皮膜」及「體積」的體感,是觀察王映這組創作,值得考量的兩個視點。「皮膜」在她的處理技法上,藉吉利丁本身材料與語言的:脆<->軟,稻田影像轉印其上附著,合再一起的表皮感。而「體感」一方面是由數量複多的影像薄片,水平的,一片片放置於壓克力水箱中,疊合產生體積,橫側面來看,宛如地質層的不同組織的深黑、綠、褐土與暗紅等不同分佈,疊合出不同的深淺質地。微觀來看,吉利丁膠的薄片,過水後產生變化「皮膜」逐漸膨脹、軟化,產生波浪與彈性,讓原本被平面化、表皮化的影像,有機會產生質變,影像堆積後變成團塊,變成影像物,於是觀看,不再從直視的邏輯中被理解,要試著去辨認影像的身體。
「皮膜」以及「體積」乍看是一組相互對立的特質,卻可視為王映在這組作品中,將「水」視為變異之源,又同時是滋養之源的一體雙觀,之所以能夠「雙觀」產生兩種不同向度的觀看模式,皮膜的單元組構微觀尺度,或者水的載浮、承載影像的身體,那一個要人們忘記眼前的表象化視覺,看到望眼欲穿之後的存在,那是閉眼之後,重新睜開眼睛看見的景像,是結合眼眸與想像力之充實體的體驗。
有時候,影像的逃逸帶來了快感,人們在它們的殘像之中看見呼之欲出的某種形象,那一種說不上熟悉,卻曾經洗過視覺的掠影,影像這種存在,中間總是隔著薄膜,從一種材質的介質性語言轉換,觀者從體感上看到的物質性影像,理解王映創作中,想要碰觸那一個影像慣常生產邏輯的合理性及單薄。思辨著影像的實在與體感。
影像的面孔即便持續模糊著,但也不會真正陷於無形,真正的影像或許終是難以溶解的。
=====展覽資訊=====
【影像慢速力 Still force of images】
策展人|沈裕融 | 協同策展|張碩尹
展出藝術家|王映、阮柏遠
策展人_策展論述:本次展覽「影像慢速力」以概念型人物「烏龜人」(The Turtle)作為思想化身,藉此提供觀者透過靜幀影像與運動影像的速度辯證,重新思考如何藉由影像裝置(apparatus)在加速時代中調節並重啟別樣的緩慢路徑。若說誕生於1940年的DC英雄「閃電俠」(The Flash)站在肯定速度與運動無限超越,藉此實現逆反線性歷史的時間軸線,那麼於1945年這一巧妙的時間誕生的最大勁敵 — — 「烏龜人」,卻提出了別樣於「逆閃電」(Reverse-Flash)的競速循環,而是藉由「慢速力」(still force)完成對「神速力」(speed force)的超克,以吸納、調節動能作為對加速的抑制。
展覽由王映、阮柏遠兩位藝術家的影像裝置作品,以及「慢速力影展」的六部影片所構成。影展如何作為與當代藝術相互對讀/重讀的思想手冊,透過對影院空間的再裝配,就影像的物質性與機具性、速度的辯證性、時間的靜止與重啟等向度,打開對「慢」的影像美學思考。
--
慢速力影展
2023/12/17 開幕片 《消失的情人節》陳玉勳 (2022)
2023/12/20–12/24 《超市夜未眠》西恩· 愛利斯 (2006)
2023/12/27–12/31 《最後大浪》彼得· 威爾 (1977)
2024/01/10–01/13 《穿越與流逝》紀凱淵 (2022)
2024/01/14 閉幕片 《悲情城市》 侯孝賢 (1989)
-
開展日期 Opening / 12.17 (日)13:00
開幕座談活動 Event / 12.17 14:00–16:00
主持人 Host / 沈裕融、張碩尹
與談人 Keynote speaker/ 紀凱淵、劉星佑、王映、阮柏遠
展覽日期 Dates / 2023.12.17–2024.01.14
開放時間 Time / 15:00–20:00(週一、二公休)
展覽地點 Venue / 窯座 Yáo
(台中市西區民生路126巷9號2F)
--
主視覺設計|王映
主辦單位|窯座
協辦單位|華梵攝影VR系
贊助單位|國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