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如影隨形,符號之身的輪迴術 】 — 林俊彬2021年鋼彈觀念創作

2021 / 10 / 02

藝術家:林俊彬Lin Chun-Pin

藝術評論:胡鐘尹 Hu Jungyi

林俊彬 ,〈雖然我看起來被遺留在那裡,事實上是在你們死亡之後我持續的佔領整個世界,我向宇宙傳送我的訊息是因為我是你唯一可以被留下來的遺跡,我高掛在這裡,成為你潛意識裡的紀念碑,永遠暗示著你,誰是主人。〉, 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木板 , , 2021

擬真模型、微觀扭蛋、周邊商品與參與式移情、加速度下的表皮文化符碼,我們或許可以把它們視為一種,為經濟文化服務的資本,建立在一種全面物化的慾望形上學中。

它的真理是:以物即物,表達”以此物道別彼物”的道德原則,來確保人與社會能透過「物的描述」展現象徵價值塑造的自我意識,並由此鞏固市場經濟的權力,讓每個人都在其中享受後物質文明的乾淨便利,那種眾人以為大勢已去的現代主義信條。

林俊彬2021的作品《雖然我看起來被遺留在那裡,事實上是在你們死亡之後我持續的佔領整個世界,我向宇宙傳送我的訊息是因為我是你唯一可以被留下來的遺跡,我高掛在這裡,成為你潛意識裡的紀念碑,永遠暗示著你,誰是主人。》 以87個字的「描述」作為此件作品的命名邏輯,目的在從命名策略上強化作品的觀念體質。透過觀看作品的表象,與 「說」其名,在觀者腦海中浮現的”想法”,不只將概念highlight讓觀念被看到,更是在「說」的過程中有如吟詩般,讓觀念透過隱寓,讓思考的時間性得以被展開。

事實上「隱寓」一直是林俊彬透過符號建築的組構與裂解中,表現出來的創作手法。 作品中René Magritte的煙斗《形象的叛逆》(La trahison des images)、Keith Haring經典塗鴉作品中的”狗狗”、梵谷的奧維爾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s)、 Andy Warhol的《布瑞洛盒》與香蕉,它們除了是著名符號,其中的共通處是在一個死亡的漩渦中成為歷史的紀念物,而背景那個有如黑洞邊界因巨大引力產生的時空扭曲景觀,傳達在某種觀想中、精神世界裡的「死亡的禮讚」與世俗世界消費與慾望”不死”狀態對應。透過「祭奠」的手法揭示一種符號政治的權力主從,及位置流轉。在西方宗教中「死亡」一直是獲得救贖的必要條件。而在林俊彬的這件作品中死亡與未死是合一的,是由它們互相坦誠的凝視與時空輪迴,回應物與其背後的意識形態,在此刻與彼刻的如影隨形。

另一件作品《在活著的時候感受,在死亡之後留下意義》可看見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 2001年以活體蝴蝶貼在玻璃上完成的萬花筒系列作品,對照著梵谷(Vincent Van Gogh)生前4年的作品〈含著香煙的骸骨 Skull of a Skeleton with Burning Cigarette〉象徵它物之死而被藝術所消費的蝴蝶,以及代表梵谷思考死亡真實經驗的「人的感受」它們產生一系列關於符號辯證烘託的精神意涵:繪畫轉寫代表的著圖像化與表層化現象、金質材料的鑲框形制象徵著高雅文化憧憬的永恆性,以及表現為消耗性、消費性的鋼彈碎料,三者之間的慾望形上學列式是:向死而生的超越性樂觀遐想,意志的湧動封存於符號中,象徵性地規避自我覺察而達致永恆的觀想。

林俊彬 ,〈在活著的時候感受,在死亡之後留下意義〉, 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木板 , 130x140x11 cm , 2021
文森, 梵谷 (Vincent Van Gogh) ,〈含著香煙的骸骨 Skull of a Skeleton with Burning Cigarette〉, 布面 油彩 , 32 x 24.5 cm , 1886

藝術家是符號與觀念實現的建築師,創造的行為也透過這種符號碎化(鋼彈零件)重組為另一幀符號的過程,凸顯這種內在矛盾的自我批判意識。

美國1980年代興起的新普普(Neo-Pop)藝術對「商業主義」的讚頌,創造出許多紀念碑式的商品神話雕塑。它們的問題是:當藝術家若僅止於展示符號而不進行自我批判與藝術加工,等符號的流行與群眾興致過去,作品中符號挑起的刺激,便像明星產品一樣黯然失色。

當我們思考林俊彬的創作,面對作品中不斷出現,這個恐怕持續會被「物化」的符號,他不藉由表現創作者的個人情感與意志來尋求物化的超脫,而更大程度上得從創作過程的生產方式,來瞭解到他非商業主義、反普普藝術速食操作手法的意欲,有時候那個過程更像是古典藝術家追求的精神,將重點放在材料學研究、創作工序以及材料語言的表現 — 是一種從物理性專研臻達的精神性超然。他的創作也不著重一種可被規整的個人風格,而是希望提出一套有效的解構方法。

使用何種材質,讓材料語言能夠代表所屬的時代特徵,在後資本主義時代下的「被消費的符號」、塑料鋼彈與娛樂商品,自然是一個很好的素材,藝術家取用這些「消費的象徵」揭示商品背後的生產邏輯與消費社會建立起的文本,它以價值系統、流行品味、意識形態包裝自身的故事性,林俊彬以「逼近」物的創作行為模式,並行在創作觀念上拉開的距離,保有絕對客觀的批判位置,讓他的主張與信仰不落入何處,由此對社會文化現象提問,並且為藝術提供解方。

林俊彬 ,〈梵谷的動物園是你心中巨大的文化標幟〉, 鋼彈模型零件、綜合媒材、木板 , 150x175x40 cm, 2020

--

--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Written by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自由撰稿人 藝評人 hujungyi1990@ gmail.com 慣常以情境式書寫的人文關懷,回溯藝術個體之獨特內外在經驗,闡發其藝 術創作形式與心理內蘊的轉換,更以一種類精神分析的態度,帶領觀者進入藝術家的內在世界。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