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析: 【緩慢的消逝】許佳琪 個展
2018/06/20
撰文: 胡鐘尹 Jung — Yi Hu
藝術家: 許佳琪 Chia-Chi Hsu
忍不住要向你們分享多一點,從卡爾維諾那收藏而來的文字:
「人性是人留予物的痕跡,是作品,可以是傳世巨作,也可以是曇花一現的無名產物。
作品、物品和符號的不斷散播成就了文明,成就了人類物種的棲息地,也成就了人類的第二天性。
如果這個用厚實塵埃包圍我們的符號世界被否決,人就無法存活。
而且,每一個人都是人加物,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在他身上能認出許多物,認出物被賦予的人性,而人也以自身體現了物之形。
這是我試圖演繹的哲學思想,無關普世,也無關個人,凸顯的是讓分散的物重新聚合、呈現均值感此ㄧ收藏邏輯。也凸顯了擁有(或是渴望擁有)機制,始終潛存在人與物的關係中,這個關係永遠不滅,因為其目的是與物合一,藉物認識自己。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擁有顯然是有所助益的,因為可以長時間觀察、省思、共處、同生。」1
重讀17年4月從書店書架上取下來的-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收藏沙子的旅人》(Collezione di sabbia) 是因為聽佳琪分享她的小小「收藏史」而產生的呼應。她分享到,從很小的時候,散步途中就對散落在各地的「流浪小物」很著迷,諸如:泥土上斷落的小樹枝、沙灘中被海浪與它的朋友們打磨成如寶石般的玻璃碎粒、城市腳邊的捲曲尼龍繩等等,這些無意間被遺落的小傢伙,
佳琪像個小主人似的,小心翼翼將它們帶回家,放在書桌上仔細端看著,想著它們來自何方? 自己當時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不知不覺,這些對於物的迷戀、思索、想像,轉變為個人以時空為基點的記憶收藏,就能夠明白卡爾維諾說:「每一個人都是人加物,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在他身上能認出許多物」到底是什麼意思? 人總是圍繞著物,進而讓回憶與記憶活現起來。
這樣的收藏習慣,也為佳琪的創作,提供重要的養分,睹物思人,只是這個人,在創作的狀態中,是自己,一個向自我內在世界觀看與思索的過程,這些小物,加深了對於個人情感與時空的想像,化作一閃一爍的訊號源,點綴在畫面上。佳琪的創作歷程,也在這種對於物件的實際描述&內在感受、記憶印象等的抽象材料,經驗的,與感覺直觀的兩種不同狀態,展開對於繪畫物相「具體」與「抽離」的雙重辯證。從本次展覽 展出自始發展而來的三個系列《理想中的樣子》《之後的地方》《Tomorrow is another day》(1)《理想中的樣子》從回溯個人記憶抽屜,替創作找到出口,例如過往的相片、日記、影片等等,反觀青春歲月的那些日子裡,想著那些不想遺忘的獨特時刻,以繪畫的方式,記錄溫度。在此階段的創作,帶有一定的具象特徵,節選事物的局部,再透過梳理記憶片段,反覆於畫面中琢磨。本次展出的這個系列作品的內容,是從人體寫生經驗中,透過身體的造型與山景結合的想像。
(2) 《之後的地方》這個系列作品,是從一次身旁熟悉之人離別的經驗觸發而來,在舉行儀式中的那種帶有超脫現實感的氛圍,觀察煙灰的飄散、火焰燃燒,使她好奇死亡後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這個令許多人感到神秘未知,卻為之憧憬的想像之所。 在這個系列中,佳琪以兩帖老家一景的相片做開端,呈現現實感與抽離感之間的微妙意象轉換,由空間與場域思考進行創作的架構。
(3)《Tomorrow is another day》經由一連串由個人內在的記憶片段、家庭事件的創作歷程後,到了此系列,佳琪的創作回到原點-探討人與物的單純狀態,一切繪畫中的具體形象,再度被打散,化作單純的點線面,成為記憶與思索的信號元式絮語,並且在此一階段,佳琪開始思考,異材質載體與延伸到畫布之外的表現方式,如何將一個內在性的內縮創作原質,透過物與空間的形式演繹,走入現實場域,成為新的「物」,讓觀者也成為收藏者,發現這些「流浪小物」,在各自經驗的記憶中,喚起不同的想像。並且有趣的是,在這一階段,作品本身與空間產生的緊密對話關係,例如對位平行於門把的細長、方柱轉角的一抹山景、靠置臨地面的透明壓克力片繪畫,與地上潑漆的呼應,甚至連原空間儲藏室的門被打開,都能為作品的呼應,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經由擺放的方式,總有意想不到的連結與驚喜。
「藉物轉移」是一種對於繪畫本質的思考,不得不說「收藏」的開端是私密的、感性的,收藏的不只是物,但當這些化作靈感與訊號元的事件、小物、景色,被納編進繪畫的構成中,轉移為純粹的空間對話、點線面,與內在情感釋放的界面,它們在繪畫中就變成了理性的內在條件,向觀者開放,呈現一種日常想像的浪漫。
---------------------------------------------------------------------------------------------------------
附註:
註1.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著 倪安宇譯,2017,《收藏沙子的旅人》(Collezione di sabbia)。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頁147
《收藏沙子的旅人》圖片來源: 誠品網路書店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0932586238&kw=%E6%94%B6%E8%97%8F%E6%B2%99%E5%AD%90%E7%9A%84%E4%BA%BA&p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