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從烽火少年,到浴火鳳凰】看楊英風青狀年創作展
2021 / 03 / 19
撰文:胡鐘尹 Hu Jungyi
一個藝術家的生命時態,似乎是在他完成自我的「典型」後,便開始與歷史產生連結,這麼說並不是表示,一個藝術家在創作出自己的典型作品時,時間在此之前並不存在,或者沒有意義。
恰恰相反,這些「典型」之前與之後的時間,反而是更有價值的。因為那是藝術家透過創作型塑自我,以及自我與藝術品合而為一,經時間延續塑造出的一個整體藝術面貌。而經過時間的累積,藝術家的生命閱覽與觀者的認識,也是同時並進的,並由典型作品之前與之後的生命時態蓄積,逐漸成為時代的經典。
〈烽火少年 — 楊英風〉便是從這樣的訴說語境與心情展開。展覽把楊英風藝術歷程的時間波段,拉回到1947年進入師大藝術系師跟隨張大千、溥心畬等藝術大家學習的起點,至1951開始年進入農復會《豐年雜誌社》歷經十一年(至1963)擔任美術編輯,共歷十六年的青狀歲月, 基奠楊英風的藝術見識、角度,也由這個過程慢慢扎根自己的藝術風格。
1943負笈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躲避戰火返華回鄉,在從台灣這塊土地的認識,輾轉之間,歷經無常與現實苦難的過渡,使青壯年的楊英風凝煉出堅毅的力量,一樓展場展出的作品,主要帶來了楊英風50年代,運用札實的雕塑寫實技法完成的精品,以及雕塑、版畫的自刻像,等青年時期模樣。
例如1951年浮雕作品〈剎鼓〉可視為其早期創作以鄉土寫實主義出發的表現方式。在堅毅與結實的塑像感覺中,也可看見藝術家對於不同物件的表現有著非常入微的觀察與細膩處理。
1953年的〈陳慧坤塑像〉,深炯的神情,以及歷經世事的面容,觀者宛如可以冰冷的銅鐵之中看見精神貫注肉體,展現的意志與情感。
〈火之舞〉(1956) 、〈復歸於孩〉(1957) 、則透過一種飽滿柔和的皮膚表面,緩和的線條,表現純真之心,以及舞者女體展現的感性之力。
觀者進入B1的展廳,看到楊英風的作品,明顯可以感到一股藝術家試圖突破自我既往的技法與表現籓哩,開始讓客觀寫實的雕塑技法,轉換到一種「化約」表現個人造型的創造性表現。
正值此時,西方藝術風潮也來到了60年代現代主義(Modernism) 從「雕塑及塑造」的「加法雕塑法」(additive),轉向反徒增,回歸捉住事物本質表現於雕塑量體的「減法雕塑法」,但這個減法,並不是指技法上的,更多是表現在觀念上的突破。此時楊英風的作品,也從客觀寫實表現的「形」轉向,表現內在感知的「意」或者說一種「放流心臆」的自在表達。
如1963年作品〈賣勁〉(力田),以象徵式牛形表現無形的力量,將一種抽象意念融入到雕塑的可能性中。
前一年,1959年曾參加第一屆「法國巴黎國際青年藝展」獲佳績的作品〈哲人〉,將立柱立碑狀的量體,幾何趣味及東方式佛像的韻味,融合到這件作品中。
在B1的展廳中,觀者也能著見楊英風早年在雜誌社,以及探索幾何趣味與物象交融的平面繪畫作品與版畫作品。
熬過漫長的奮鬥期、茁壯期,在成熟期以後,一個藝術家的全部的生命便在這一個「自我范式」的確立後,讓藝術品與自己合而為一,並大眾共享這個喜悅的時刻。
展覽〈烽火少年 — 楊英風〉展現了楊英風顯為人知的青年歲月與過程,是萌芽,也是其〈鳳凰來儀〉的個人藝術巔峰作品誕生之前,重要的步履歷程,由此,可使得觀者透過展覽回溯1940–1960的20載歲月,一個藝術家是如何從探索到確立自我「典範」的心路歷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展覽資訊
展覽期間:2021.03.06(六)~03.25(四)
開放時間:AM9:00~PM5:00
展覽場地:師大美術系德群畫廊
地 址:台北市大安區師大路1號
交通資訊:搭乘捷運至台電大樓3號出口,沿著師大路直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展覽開幕式:2021.03.07(日) 14:00
專家導覽:蕭瓊瑞教授(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家講座
講者:梁鴻彬(豐年社社長)
時間:2021.03.13(六) 14:00
講者:白適銘教授(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時間:2021.03.20(六) 14: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