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導讀:古典的當代轉圜【渾沌之界─奧德.納德盧姆 In Limbo — Odd Nerdrum】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12 min readMar 31, 2020

--

2017/06/16

撰文:胡鐘尹 Jung — Yi Hu

藝術家: 奧德.納德盧姆 Odd Nerdrum

Odd Nerdrum的繪畫狀態裡,始終處在一種”反思的對弈中”,向夜裡的幽光謳歌,讓孤獨昇華為對生命的禮讚。

下面這些人痛苦不堪,

慘狀在我的臉容塗上憐憫的顏色,你就誤認為驚怖。

但丁《神曲》- 〈 地獄篇:第四章 〉

“The anguish of the people

whose place is here below, has

touched my face with the

compassion you mistake for fear.”

Dante, Inferno, Canto 4:19

位於草屯一處靜謐鄉間的毓繡美術館,是一座堪稱具有質與精的私人美術館,以寫實藝術的推廣與研究作為開館的定調,於5月初推出《渾沌之界─奧德.納德盧姆In Limbo — Odd Nerdrum》個展,此展亦是藝術家首度的亞洲個展,機會非常難得。

挪威當代繪畫巨匠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Odd Nerdrum 或許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在藝術學院,特別是對於古典寫實繪畫領域有鑽研的人,早已先透過畫冊知道這位老傢伙及他的作品,並奉為一代大師。在時下以議題探討、價值賦予、概念、物質形式轉譯的當代藝術創作方式中,堅持以古典繪畫技法融合自己的觀點進行創作的Nerdrum,無疑是少數中的一位衛道者,古典繪畫的精神,究竟有甚麼迷人魅力呢? 魅力有時得在凝視作品原作中獲得感動,當我們佇足作品,看那微妙的質地肌理、顏料的塑造與罩染(Glaze) 2反覆皴擦產生幽微效果,光學產生的幽微調子與剔透感,即感受到那種來自材料與精神交融的深邃感染力。

透過顏料反覆疊加與罩染(Glaze) 2產生豐富的繪畫質地與”光學灰” 3 林布蘭特 《有兩個圓圈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Two Circles) (圖1)
創作中的Odd Nerdrum (圖2)
《Twilight》 (圖3)

事實上Nerdrum一直是個相當獨特且極富爭議的人物,例如早年曾畫過一件作品,是描繪女子於樹林中大解的情景,巨大的構圖與直接赤裸的表現,令觀者感到一股強烈的挑釁與羞恥感,並把作品取名為”暮光”《Twilight》(1981) (圖3),另一件作品,描繪一位站立水中貌似慈祥少婦的作品,仔細看名稱是《White Hermaphrodite》(圖4)就字面的翻譯,意思是”白色的雌雄同體”,才驚覺原來畫中有話,一個奇異的土坡水池一隅一個如維納斯沐浴情景的人,而後方有的驚雲與窺視的人,為畫面增添不安的情境,產生一種詭異與唯美並置的衝突感。這些精心設置的荒誕情境與獨特的視覺語彙,是Nerdrum採取挑戰社會約定成俗的偽道德的赤裸批判,以及近年他本人與挪威政府的纏訟的官司問題、隱居的作風與藝術身涯,都讓這位宛如隔世之外的藝術家,帶有更多傳奇的色彩。

《White Hermaphrodite》(圖4)

一頭捲白髮、白袍、獸皮披肩,正如他描述自己畫中的人,說這些人是:「穿越時光隧道從文明返回到原始社會的現代人,他們與我們沒有任何淵源的關係,他們回到了史前空間。」在生活上,他亦給人一種〝從古代走進現代的人〞的感覺。

1944年出生的Nerdrum正逢二次大戰末期,二次大戰中的挪威雖嚴守中立的立場,但仍在1940不敵第三帝國的入侵佔領,讓戰時的挪威始終處在一種內與外的壓迫中。或許是戰爭的童年記憶,與Nerdrum早年父母離異帶給他的巨大衝擊,使他在心頭一直有股強烈疏離感與遺棄感,把這樣的黑暗的、焦慮不安的氛圍,形成他繪畫中主要的敘事情境,形塑擴大為作品中獨特的悲壯感,由此建立獨特的道德觀與世界觀。

Nerdrum早年於奧斯陸的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 4私立學校學畫,在這樣一所強調自由精神與道德理想的教學環境中,形成了Nerdrum看待世界的關懷方式,1965年他遠赴德國杜塞道夫,並曾接受著名”社會雕塑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的指導,在習藝過程中Nerdrum即對當時流行的現代藝術表現,注重物質與形式發展的模式產生懷疑,使他轉向對古典藝術的鑽研,並深受林布蘭特(Membrandt)、卡拉瓦喬(Caravagio),孟克(Munich)等藝術大師的啟發,堅持以古典技藝與使用模特兒進行創作(這點與卡拉瓦喬有一樣的堅持),林布蘭的亮面厚塗施予罩染,暗部稀薄透明的技法、卡拉瓦喬的光影明暗法創造的深刻空間、孟克內在精神情感的解放,最後使Nerdrum的作品風格,既有人物的細緻刻劃,戲劇性的光影效果,也有他個人獨特的迷離光暈與超自然場景,兼融了傳統技法與現代心靈的特徵。

人性與媚俗

Nerdrum 曾宣稱:『我不屬於當代藝術的世界,我是一位媚俗畫家(kitsch-painter)(資料取自Wikipedia)』。這句話帶有點自我嘲諷的意味,其實從另一個側面隱含了Nerdrum對藝術所持的保留態度與批判立場(喪失追求人性的形式主義藝術),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說道:『在我們還沒有被忘記之前,就會變成一種媚俗。媚俗是存在與忘卻之間的中途停歇站。』也就是說,就本質來講,媚俗是一種存在的不可避免狀態,是一種”使存在”在人那裡而形成的一種姿態。是不可避免的,卻也是一種選擇,人不做出選擇是不可能的,人不媚俗也是不可能的。對Nerdrum來講,他談的媚俗,我們可試想是一種對人性真相的理解,以及叩問人何以存在的關懷,在他的繪畫狀態裡,始終處在一種”反思的對弈中”,並向夜裡的幽光謳歌,讓孤獨與”遺世優雅”昇華為對生命的禮讚。

《最後一步The Last Procedure》2012–13 (圖5)

這件由毓繍美術館典藏的精品,除了可視為藝術家在前些日子面臨指控的內心處境《最後一步》更可視為藝術家人生旅途的階段之作,畫中一個先知耆老,接受象徵著權力的男子及其役僕的判決,時空顯得停滯而鬱塞,真正的辯白消隱在無言中,沉默的耆老中展現了”歷史還人公允”的堅毅態度,就如正值73歲的Nerdrum,在飽受爭議與生命歷經的風雨後,此刻的心境。

《父與子Father and Son》2015 (圖6)

在昏黃的情境中,老父領著兒子指向遠方迸裂的光芒,如同長者向青年訴說生命的道理與奧妙。觀者可以瞭解到雖然Nerdrum的作品凝重,時常壟罩一股悲壯意識,卻不悲觀,在面對生命的虛空與脆弱的狀態裡,遠處仍有光,從天際線漫射出來,代表著面對生命的苦難時,有希望,有光。

《擱淺Stranded》2011 (圖7)

從上回的《父與子》這回回到母與子的情景,岸邊擱淺的輕舟連同擱淺的人隨著浪花捲上淺灘,一個臥躺在水泊中的女子,慈祥的挽著嬰兒,在安詳與沉靜中睡去。輕舟給人許多想像空間,也許母親的啟航,是為帶著孩子逃離一個國度? 也許是一段追尋遠方的旅程? 我們不得而知,作品展現了母愛的光輝,使黑夜不再孤寂。

《水源Water》2011 (圖8)

在一片荒蕪的迷幻之境中,人們覓得一處水漥,在他們的表情上,看不到驚奇與反思,他們只想一飲眼前甘泉,他們的反應,近似於我們祖先的那種單純,也就說明了人們經歷了長久的饑渴,如獲救贖的那種自然人性反應,那份脆弱參雜著的感恩。

《渾沌之界Limbo》2006 (圖9)

渾沌之界(Limbo)是這次展題的命名來源,在展覽論述中提到這件作品的靈感:『取自但丁《神曲》描繪九層地獄的第一層「靈薄獄」(Limbo),那些生於基督降世之前,無罪亦未信仰上帝的英雄、賢哲及其他才能卓犖者之亡靈在此飄蕩。』畫中的男女老幼漂浮在空中,如同即將被抽取靈魂剩下的軀殼,不知飄往何處? 受困於這永無法穿破的虛空中載浮載沉,遭受永恆的精神之苦。

在Nerdrum創作所觸及的主題,舉凡生命與宇宙、生與死、罪與聖、情感性愛與男女,宗教挑戰與道德哲思,我們皆可以看到他以”人作為中間的中介”,也就是呈現了一種人的普遍共相,他們的思想與精神狀態,那種狀態是對於生命虛無感到的徬徨的失足感,並進一步提出”人該何去何從?”的中心命題,作品瀰漫著迷離的超現實寓言與末日警世感。

人,走向過去,走回現在,再觀望未來。

哲學家史作先生在《光影中遇見林布蘭》5一書中有段話,談到作品的風格與人性,筆者認為正好可以用以對照Nerdrum的藝術追求:『人之所求,多半都在人的能力所能表達的範圍之內,卻很少有人之所求,通過自身所能窮盡的表達範圍,而直逼人性深極的生命的自體世界。總之,人之所求,多在形式或風格之間,而不在人性或生命之內。偉大的「畫家」與永恆的「藝術家」的差別即在此。』史作先生認為要成為永恆的藝術家,除了藝術表現的外在形式風格之外,作品還要能鑽入內在性的生命領悟,超越個人的表現,展現人類整體的真相與共相,體察生命的溫度,轉化到作品內裏的情感抒發與人性刻劃。

Nerdrum以人的生存狀態與內在處境,對藝術世界做出回應,透過刻劃脆弱的軀體與面孔由現實世界轉渡到精神世界,這個脆弱的人因誠懇的心靈與人性而散發強大的力量。先知與獵人、殉道者與加害者、殘疾人士與他所擁有的自我、婦女、男人、游牧者與放逐者,Nerdrum透過不同的形象,展現人性的尊嚴與凝視,以一種反差與赤裸,呈現了最炙熱的人道關懷。

《渾沌之界─奧德.納德盧姆In Limbo — Odd Nerdrum》展出了藝術家1986至今創作的15件精彩的油畫原作,能夠在台灣親睹挪威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大家可千萬不要錯過,來毓繡美術館走走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註

註1 但丁.阿利格耶里 (Dante Alighieri ) 著 黃國彬 譯 , 2003 , 《神曲 -〈 地獄篇〉》(La Divina Commedia ) , 台北: 九歌 , 初版 , 頁154

註2罩染(Glaze) ,罩染指的是在油畫技法中,一層透明的油畫顏料,覆蓋在已乾透的不透明或透明顏料色層上,使底下的繪畫層可以顯露出來,達到豐富的層次。因透明的效果如”罩”在原有的顏料上,故稱為罩染。

註3 光學灰 , 指古典油畫技法中透過多層次的罩染(Glaze),顏料與透明色層的疊加,因光線的穿透產生的視覺上第三種非畫出來的色彩效果。

註4 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 A.D.1861–1925) 奧地利哲學家、建築師、教育改革家,推行人智學(Anthroposophy)教育,人智學教育強調全人教育,類似自古希臘發展而來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強調對人類本質的理解,心智的健全與人所應具備的認知能力與技能全方位發展。史代納認為人智學的創立,是為了對於現今社會過度朝向唯物主義與工具經驗,導致心靈匱乏,而必須推行的一股靈性科學革命,在自小的教育系統中,即推崇自由精神與心靈狀態,培養學童透過手作實踐培養想像力,批判思維與內在理想。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E%E5%BE%B7%E7%A6%8F%E6%95%99%E8%82%B2

註5 史作檉 著 , 2006 ,《光影中遇見林布蘭》, 台北,典藏藝術 , 初版四刷 , 頁2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版

圖1 林布蘭特(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A.D.1606–1669 ) , Oil on canvas , 114.3 x 94cm,

1659–1660 ,《Self-Portrait with Two Circles》

圖片來源Image by: Image by : https://goo.gl/3yeZNf

圖2 創作中的Odd Nerdrum圖片來源Image by: https://goo.gl/3yeZNf

圖3 Odd Nerdrum , Oil on canvas , 198x260cm , 1981 ,《Twilight》

圖片來源Image b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wilight_(painting)

圖4 Odd Nerdrum , Oil on canvas , ,1992,《White Hermaphrodite》

圖片來源Image by :https://www.pinterest.co.uk/pin/494973815266837389/

圖5 Odd Nerdrum , Oil on canvas , 207.1x279.5cm , 2012–2013 ,《The Last Procedure》

圖片來源Image by:毓繡美術館 授權提供

圖6 Odd Nerdrum , Oil on canvas , 199x161.5cm , 2015 ,《Father and Son》

圖片來源Image by:毓繡美術館 授權提供

--

--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Written by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自由撰稿人 藝評人 hujungyi1990@ gmail.com 慣常以情境式書寫的人文關懷,回溯藝術個體之獨特內外在經驗,闡發其藝 術創作形式與心理內蘊的轉換,更以一種類精神分析的態度,帶領觀者進入藝術家的內在世界。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