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撰稿:【策展人 許家維 訪談「網絡世代與今日的藝術體驗」 Interview with Curator Hsu Chia-Wei “The Internet Generation and Today’s Art Experience”】 HK artplus ,第89期
2020 / 03 / 18
香港 藝術地圖 ART MAP / artplus Issue 89 April-May 2020 ,頁 p 9
總編輯 Editor in chief : 樊婉貞 Anthea Fan , Wen-Jen
受訪策展人 / 藝術家 Interview with Curator & Artist : 許家維 Hsu Chia-Wei
撰文 Feature Writer: 胡鐘尹 Hu Jungyi
在今日高度網絡化的生活狀態中,資料的高速傳播、跨平台連結與知識轉化的實 體影響力,也直接影響我們對於藝術創作的認識與解讀方式。 本次專訪,特別邀請藝術家 / 策展人 — 許家維(HSU Chia-wei) ,談談今日獨特 的世代背景發展下,如何思考藝術經驗,藝術家角色以及創作的表達。
(一) 今日的藝術經驗是什麼?
胡鐘尹: 今日的藝術經驗,給人一種「流動」的感覺,藝術家也因涉及專業多 元,而產生不易區分其角色獨特性的狀況,有些當代藝術家,喜歡從「大」的問 題著手,透過創作,思考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或者爬梳過往歷史,挖掘那些未被 解決的問題。 您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許家維: 我先談談「今日的影像經驗是甚麼?」2019 年我參與的策展「離線瀏覽 Offline Browser」,談的是今日大家對於影像的使用方式、獲取,以及接收方式。 今天的智慧型手機,電腦螢幕,已不單純的指示撥放媒介,而 像是一個窗口, 一個通道。
例如 Google、Google map 的搜尋引擎與導航,下到地理又上到衛星定位,這些 平台與我們現實世界緊密相扣,形成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今天的影像經驗,具 有高度傳播以及多元載體轉換的特質。今日生產的影像,它的背後本身就帶有網 絡化的思考模式,它不是一種線性的敘事,而是一種結網式的組織,片段的、接 點式的,這相對於強烈而完整敘事。
在這樣的影像經驗下,再問「今日的藝術經驗是什麼?」可以抽出的特點是「業 餘者的崛起」, 因網絡的公開與透明性,業餘者也能透過這樣的背景,汲取需要 的資源,發揮其能動性與創造力。 例如「鐵道迷」這個族群,他不具有交通工程專業的背景,因為興趣而深入研究, 而形成累積某種專業知識與技能。
業餘者透過網絡資源學習,成為專精化的領域專業人士,相對於學術殿堂以傳統 方式養成的研究學者,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況,如「素人考古學家」、「素人歷 史學家」等,都是在今日的背景下才會出現的特殊身分。
(二) 專精業餘者的崛起與藝術家
許家維: 大家可以看到今日的「藝術家」,也扮演各式各樣的「業餘者」,他們可 以透過網絡世界帶來的資源與工具,去「重組」、或深入議題去挖掘材料,他們 並非該領域的專家,但仍可以去處理這些問題。 藝術經驗與「感受性」有關,藝術家在面對社會上各領域一座又一座封閉的學術 金字塔時,可以透過創作打破線性邏輯的思考,去鬆動框架、重新組構另一個領 域內容,或另一個脈絡的敘事,來產生新的對話與新的意義。 這些透過作品展現的新形式,在原有的金字塔專業框架下不可能產生,這是今日 網絡化背景下,賦予藝術家的一個特殊位置。
例如你可以看到有些藝術家在處理「歷史」問題時,處理某段歷史問題時,作品 在呈現方式上,同時並置了另一個乍看與這段歷史脈絡完全不相關的內容,加入 進行討論。這在以往嚴謹的歷史學領域,不可能看到這種處理問題方式,甚至可 以說沒有這樣討論空間。
我的作品〈武士與鹿〉,曾跑到柬埔寨的保育園區拍攝活體鹿,也到日本的武士 工坊進行研究,如果一般去日本的武士工坊,整個園區都只聚焦日本武士的文化 歷史內容介紹,不會跳到鹿的內容(鹿皮為製作武士服裝的材料之一),若空間置 換到保育園區,也不可能連結到武士的內容討論,可正是藝術的這種討論形式, 網絡化的思考模式,以及業餘者的能動性,才能讓事物產生「連在一起」被觀看的可能。
藝術作品與當下關聯的原因,不是取決於某事件內容的發生,而是當時人類思想 的結晶。21 世紀人、生態的議題、人類世,等議題,都是這時期的人、群體所 面對的問題,會因為時間與歷史的推移產生演變。
也因藝術創作會留下可以「被感受」的作品,凝結了當時人們面對問題、處理問 題的思考結晶,把一些東西淬煉、凝固下來,讓這些東西脫離原有時空,讓它們 在往後仍能不斷被觀看、思考, 這與新聞當下有意義,之後便無時效性有根本 差異。因此今日的藝術經驗,一方面具有這種打破不同框架、相互連結,並讓藝 術家因網絡化、業餘者等背景下,產生多重的身分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