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 【詩光痕漬】 論范祐晟繪畫中的雙重物質性美學 (上)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14 min readMar 31, 2020

--

2019 / 02 / 20

詩光痕漬 — 論范祐晟繪畫中的雙重物質性美學

Wreckage of rich in poetic flavour — The fire and water properties in Fan Yu-Chen’s paintings

藝術家Artist : 范祐晟 Fan Yu-Chen

藝術評論Arts review : 胡鐘尹 Hu Jung-Y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篇: 前言

第一章 「水性 — 感知的生息」 水的氣息與時間流 (論其感知的時空因素) 滌色 (論色彩) 雨幕、感知與身體 (論身體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言

范祐晟(1990-)宜蘭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創作組碩士,自大學時期即以水彩媒材的探索進行個人創作的表現與思考。

翻開西方藝術史,透明水彩(Aquarelle) ¹ 作為架上繪畫(Easel painting) ²以較完整的作品形態進行表現與材料研究的時間點,大略可從浪漫主義(Romanticism)出現的風景畫開始,尤以英國的透納(J.M.W. Turner,1775–1851)、康斯坦伯(John Constable,1776–1837)最具代表性。以透納為例,攤開三個不同時期與狀態的作品,從紀錄式客觀描寫【圖1】³、暢快筆意的寫意畫法【圖2】⁴,到融合光與氣的半具象表現【圖3】⁵ 足可看見水彩創作豐富的延展性與趣味。

台灣水彩藝術,自日治時期石川欽一郎(Kinichiro Ishikawa)美術教育推廣的在地化,發展至今已著見成果,例如1999年集眾多水彩藝術家成立的「台灣國際水彩畫協會」(Taiwan International Watercolor Association )以及2005成立的「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 Chinese Asia-Pacific Watercolor Association )水彩藝術在台灣落地生根,越來越多優異的藝術家投入水彩創作的行列,至今發展已澤成蔚林,自成系統,范祐晟同時也是這兩個協會的會員。

由寫生素描(drawing from Nature)發跡的水彩,力圖擺脫只是草圖(Croquis)定位,寫生觀念使藝術表現回到自然也回到生活,觀察、擷取、捕捉客觀世界的活現風貌,在水彩藝術的歷史中帶有精神性的內涵,但如果表現題材只是侷限在客觀描寫(對城市與自然風光的捕捉)、反映生活(日常物件的歌詠),或侷限在技法的專研,不免顯得有所框限,將眾家作品集列而陳,更常顯示較為單一表現的題材取向,較顯缺乏新意。

范祐晟〈暮〉,水彩,50x71cm,2015

開創水彩藝術的”新意”正是范祐晟首先思考的重要問題,他順著典型的水彩畫題,力闢新的風格表現,以材料的實驗精神起,再到全新構圖的建立。

談論范氏水彩創作的新意,本篇評論以物質屬性的二元論 「水性 — 感知的生息」、 「火性 — 殘餘的詠嘆」劃分范氏前後期作品,兩個不同面向的美學內涵。最後再以「詩光痕漬 — 遺世美學的生命回歸」總結他成熟期作品個人美學的形成、視覺觀點,及生命態度。

【圖1】:〈火災翌日的萬神殿〉,水彩,39.5x51.5cm,1792
【圖2】:〈藝術家與他的仰慕者〉,水彩,13.8x19,1827
【圖3】: 〈海德堡〉,水彩,37.4x55.3cm,1846

第一章 水性 — 感知的生息

水的氣息與時間流

從宜蘭到台北,台北少不了的潮濕,宜蘭臨海特質帶來的陰雨綿綿,兩座城市某種相似的氣候狀態,潮濕記憶在心中留下的熟悉畫面感,成為范祐晟的創作主題。

2012–2014 時期的作品,採用俯視的全景式構圖,以空間瀰散的”水的氣息”營造畫面,這些地方都是他的城市穿梭與居住地視角。

”水的氣息”表現著雨後都市特有的空氣狀態,並帶有一種脫離市囂想望的意味。都市中的水氣,它的”性格”,與山林間的潤澤氤氳最大的不同,在於挾雜了霾、塵土、廢氣,人的氣息等都會產生物。若山林中的氤氳之氣,以半透明的薄嵐白霧表示,那麼都市裡的水氣則以迷濛之灰的混合物質,做為人的感知狀態。

除了都市水氣本身的性格外,觀者解讀他的作品時,不能只是當成靜態的風景圖式來看,還必須包含著他對時間與空間的體驗。

「人處理『時間』的地方,其實均是處在人的『環境』中,亦即同時牽涉社會過程和物理過程」、 
「時間一詞指的,就是將兩個或多個持續運動的事件過程位置或段落『置入關係當中』(In-Beziehung-Setzen)。這些事物過程本身是可感知的。關係則呈現認知者對這些感知的加工。」⁶

「廣義的時間,也就是共存的順序和連續的順序,是一種環境,只有當人們佔據其中一個位置和通過這個位置的界域把握整個時間,才能進入和理解的這種環境。」⁷

人體驗時間的狀態並非只是線性與依附著符號(計時器),而是人置身在環境(空間)中包含著對事物、事件變化的感應產生立體知覺。在范祐晟的繪畫裡,體現為面對外在景象變化時,他處理凝視的”內在方式”,也就是他不是要畫一幅迷人的風景畫,畫面裡具體畫了什麼,充其量不過是在某一段時間與空間上的戳印,意義在於以何種心情體現主體的觀看方式。

作品〈心響〉【圖4】 軌道暗示的兩地位移,帶出漂泊的心境,”水的氣息”在他作品裡體現一種緩慢的時間感 : 第一,作品出現的雨景,多是濛濛細雨,綿長而緩和,並且時常凝聚成煙霧的團塊,隨著氣流慢慢飄移。第二,觀雨產生的熟悉印象,使之回溯自初中畢業後獨自北上求學,在成長記憶裡與之伴隨的孤獨感與渴望歸屬。獨處讓人回到自我內在的對話狀態,隨著思緒起伏,切斷統一的外時間連結與序列,產生內在時間中的頻率與感知。

中國唐代詩人杜甫《雨不絕》⁸ 有云:

「 鳴雨既過漸細微,映空搖颺如絲飛。   階前短草泥不亂,院裏長條風乍稀。   舞石旋應將乳子,行雲莫自溼仙衣。   眼邊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歸。」

杜甫的詩,描寫狂亂喧譁的大雨逐漸轉為細雨,安靜卻織綴不止,在天空有如細絲線般飄盪,前六句表達驟雨趨緩,心境也隨之自得豁達,後兩句描寫”雨未歇”、”天未朗”的情況小船要過江,外在的變化因素,又讓心境顯得不安與擔憂起來。

范祐晟作品的城市觀雨,畫面上半大面積的天空、山、雲彩,光與水氣交融一起,我們能夠體察一種水分子在空氣中緩慢蒸散的過程,尤其是在山體中的那幾塊洗白區域特別明顯。 畫中雖無人物,但由於畫面凝聚了某種使人聯想起的”都會凝視”經驗,反而在空景中讓人想像有一個人佇立窗前,透過雨中氣息,緩慢的時態、沉靜的心情,在畫面中醞釀寂寥詩意的美感。

透納作品 〈海德堡 . 1846 〉【圖3】在畫中一樣也有座橋,連接地域與人的移動,兩者雖在景物處理的清晰度有所不同,但皆以整體氛圍(水的氣息)佈局,使景物、光、氣交融在一起。

〈心響 II〉【圖5】採俯視視角的高樓鳥瞰,在情境上有如一位上班族在頂樓抽著菸的那一口吐納,給人一種下午時光百無聊賴,思緒間歇的放空時刻,充滿斑駁的都會印象。〈沉浸〉【圖6】應可說是在此時期最”還鄉”的作品了,視角將前兩作品被看的列車,轉入車內向外的觀看,浮現在眼前的是鐵皮屋、田地與後方的民房,是近郊常見景致,藝術家以此抒發往返宜蘭家鄉的遙想。

三件作品在畫面中,都有一條橫跨的線(軌道、地界)連接兩地,表現出延伸左右兩側的開放空間暗示,每個畫面只不過是暫存印象的一霎那,觀者在視線上即如同乘坐火車的持續行駛流動狀態,自然的被引導至畫面之外的空白處,在意象上,觀者會被帶入范祐晟內在所親歷的旅人情境,是在時間流底下「景色未完、時空未止」的感知體驗。

【圖4】: 〈心響〉,水彩,130x162cm,2013
【圖5】: 〈心響II〉,水彩,110x160cm,2013
【圖6】:〈沉浸〉,水彩,112x146cm,2013

滌色

【圖7】: Piero della Francesca,〈聖十字傳說Leggenda della santa Croce〉,濕壁畫,1452–1466

雨後的的景物,呈現什麼樣的色彩呢? 雨所呈現的色彩,透射著光與空氣中的粒子,依附環境映像而來。

2012–2014時期的作品,搭配部分打底劑使用改變紙張吸收性,使其較不吸水,水彩顏料不直接吸收進紙張中,浮在表層形成薄與粉的色彩效果,也採用”減法”「洗」、「搓」等繪畫技法,洗滌之色的美感,類似於西方教堂濕壁畫(Fresco Secco) ⁹【圖7】¹⁰因顏料混合石灰泥產生的特殊效果,讓畫面有如覆上一層稀薄白灰,產生高明度低彩度的中性色彩性格。¹¹

依附著大量的水份帶出「透」、「淡」、與「呼吸」表現不是一個個被填實的物體與色塊,而是有疏密穿透的空氣之色。

如作品〈漂泊〉【圖8】描繪山間芒草叢的蒼茫景致,暗紫、淡褐、草綠、灰藍,雲霧與綿綿的細雨,水與灰;灰與白,在洗滌之後的色彩餘溫,美學上產生印象式的輕透感 ,有如窗紗網看出去的視野,凝聚時光旅人的寂寥情境。

【圖8】:〈漂泊〉,水彩,113x155cm,2013

雨幕、感知與身體

「當我逐漸接近城市時,城市的外貌發生了變化,就像當我暫時不注視城市,接著又重新注視城市時,我體驗到了變化。但是,輪廓不是在我面前相繼出現或並列的。在不同時刻的我的體驗受到體驗本身的約束,以至我沒有得到通過不變概念聯繫再一起的各種透視景象。」 梅洛.龐蒂 《知覺現象學》¹²

舞蹈家讓身體拋現在凝視面前,畫家則透過凝視帶入身體,身體從第一個觀眾出現隨即現身,也是自我面對世界的那一刻拋現。

凝視與身體建立關係,隨著身體在內在時間與空間的不同體驗,凝視的感知也隨之不斷變幻,繪畫中的身體不見得化為具體形象,卻包含了整個觸動當下的內外在知覺,一個位置與空間的臆想。

在一幅風景畫中,能否察覺到一種身體感的存在呢? 我們已提到范祐晟作品中 : 雨天的潮濕記憶為他在宜蘭-台北兩地的身體共感,空間位移與觀景窗暗示一個身體佇立的位置。

談范氏作品中的身體意義,在於重塑平面繪畫中的立體空間(雨景的立體情境),另一方面也是透過觀者與創作者在現實生活中,身體參與某一情境的共同經驗,對應繪畫中詩意的想像,能夠以”超越圖像走進知學”的層次,進到創作者的內心世界,理解圖像產生的具體動機與想望。

【圖9】: 洛培茲(López),〈從馬丁內斯區看馬德里〉,油彩,122x244cm,1960

對經驗老道的藝術家來說,繪畫的行動即是”凝視的身體”,西班牙著名寫實藝術家洛培茲(Antonio López García .1936-) 堅持以凝視的身體參與繪畫的每一個時刻,將巨大的畫布搬至戶外直接起稿。觀察,感受光線與空氣在每一個時態的變化,給予畫家身體的各種不同訊息。我們看一下他的這件〈從馬丁內斯區看馬德里〉〈View of Madrid from Martinen Campos , 1960〉【圖9】¹³ 觀者可感覺作品不只有客觀的風景呈現,還有關於那一個被凝結成繪畫的流動感知。

范祐晟希冀達到貼近內外在合一雨天體驗,要把觀者拉到雨幕之中,體驗他獨步其中,感知水氣流動連同體內意識流動的雙重漂流,如另兩件作品〈缺口〉【圖10】、〈微光〉【圖11】可以明顯在畫面中感受到這種特質。

【圖10】:〈缺口〉,水彩,44x79cm,2013
【圖11】:〈微光〉,水彩,110x80cm,2014
「一是我們的體內有海洋,二是我們的血管反應的潮汐。」¹⁴  關於下雨,法國科學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 (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有段話 : 「下雨的先兆引起了一種特有的遐想,一種植物性的遐想。這種遐想真正地體驗著大草原對於甘露的渴望。有時,人就是一種渴望天上之水的植物。」 ¹⁵

更集中的講,這個立體感知,體現於身體置身空間中,水氣產生的”包覆感”,通常人對水與水氣在身體上產生的包覆感,在游泳與走進山林大霧的經驗中較能明顯感受到,但其實下雨天時,身體上乍看是被動觸覺的每一寸肌膚,都在呼吸著,即使你不在雨中,站在雨外,你的肌膚仍可感受到空氣中潮濕,與服貼在毛細孔上的水份,靜止時身體的這種感知尤其明顯。

人的體內有海洋,與水親緣,透過身體的呼吸與潮汐,感受水在空間中與自體中的脈動。如果在城市中,下雨區域形成的空間,是一個屋簷再到另一個屋簷的區間,那麼在山林裡,就是整個山頭。但不管是在山林還是都會中,潮濕的環境特徵是大多數台北人的記憶,也是范祐晟要在作品中帶給大家的經驗共感,鬱積在都會裡的人們有時就像渴望甘露的植物,這個身體包含著血肉與內在知覺,渴望一點水分蒸散的浪漫帶來的意識翱翔。雨蒸散出屬於每座城市獨特的氣味,范佑晟的每一件作品,都包含著對於那個時空與景緻的氣息 ,一個由水氣帶出的旅人情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註:

1. 透明水彩(Aquarelle)或以(Watercolour)表示,是相對於不透明水彩(Opaque watercolor) 係指顏料本身混合其他色粉或填充物(如鈦白、白堊粉、碳酸鈣等)使顏料本身的屬性轉變為不透明性的特性。水粉(Gouache)、壓克力彩(Acrylic)同樣也可視為此類。(唯獨壓克力顏料可透明可不透明,取決於水分與顏料的多寡) 2. 架上繪畫(Easel painting) 顧名思義為畫架上進行的繪畫,15世紀晚期,海上貿易打開的地域流通(主要由文藝復興的威尼斯興起)藝術家為了攜帶便利及繪製超大尺幅作品(木板拼接有其極限),開始將繪畫載體轉移至帆布與麻布上,而逐漸讓架上繪畫成為藝術表現的主流形式。
3. 圖1〈火災翌日的萬神殿〉〈The Pantheon, the Morning after the Fire . 1792〉 圖片來源: 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turner-the-pantheon-the-morning-after-the-fire-d00121,瀏覽日期:2019.01.28 4. 圖2〈藝術家與他的仰慕者〉〈 The Artist and his Admirers . 1827 〉圖片來源: 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turner-the-artist-and-his-admirers-d22764,瀏覽日期:2019.01.28a 5. 圖3〈海德堡〉〈 Heidelberg . 1846〉 圖片來源: https://www.tate.org.uk/art/artworks/turner-heidelberg-tw0218,瀏覽日期:2019.01.28

--

--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Written by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自由撰稿人 藝評人 hujungyi1990@ gmail.com 慣常以情境式書寫的人文關懷,回溯藝術個體之獨特內外在經驗,闡發其藝 術創作形式與心理內蘊的轉換,更以一種類精神分析的態度,帶領觀者進入藝術家的內在世界。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