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符號模態的建築」林俊彬的鋼彈與創作
2020 / 10 / 14
藝術家:林俊彬Lin Chun-Pin
藝術評論:胡鐘尹 Hu Jungyi
「圖形的每個部分,它們的相互位置以及關係,都衍生於這個一旦完成便立即被取消的活動。」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¹
林俊彬的「鋼彈系列」作品,如先早的「LOGO」、「山水」、「名畫」到之後同一座作品中出現多種「符號標的物」的互滲與結合,透過作品細節的呈現,牽引更複雜的問題討論。
藝術家曾創作一件作品〈相遇是名人與名人的復活儀〉表現一個抽著瑪格麗特(Rene Magritte)煙斗的梵谷,思考「這不是一隻煙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如題所示,歷史名人的相遇就如同某種儀式,是透過時間走過的記憶,召喚可被解讀與再認識的契機。
名人最後不可避免的也淪為一種現象中的符號,它們在後現代的資本遊戲中逐漸平庸,藝術家透過拆解符號原有的模樣,以它們的碎片製成一個「符號的物件」,以「現象的再現」,表達創作的主張,將其視為觀念建築的可能。
瑪格麗特(René Magritte)1928–29繪製的這張〈形象的背叛〉(La Trahison des Images)畫作下方寫下的「這不是一個煙斗」,透過”繪畫”帶來的戲謔式發問,探討傳統藝術中的「再現」(representation)加入文字的表意功能後,產生了認知的悖論,藉以凸顯對事物與表現在本質上的思考,按傅柯(Michel Foucault)的剖析,瑪格麗特的這件作品讓「文字侵入到圖形當中,回到圖像的下方,成為圖像的支撐,為圖像命名、說明圖像、分解圖像,把圖像加入文本和書頁中,再次成為”圖說”,圖形又回到剛剛被字母和空間合謀拉下來的它自己的天空,不受任何話語的束縛,馬上又可以重新飄浮在自己與生俱來的靜默當中。人們又回到了畫面,回到了它過去的分配原則,但僅僅是表面而已。」²
畫在畫布上的煙斗不是真正的煙斗,只是煙斗形象的再現,另一方面透過”繪畫”寫下的文字,明明看起來像煙斗卻被文字標示為非煙斗的圖說,呈現了兩者皆非的荒謬狀態,以及作為符號的「物件」在辨認及指向功能的雙重失效。
若以同樣的邏輯觀看林俊彬的作品,觀者便可以瞭解到他在創作中,一貫相連的思考脈絡。
那就是:認真的製作一個「物件」而非「功能意義上」的藝術品,以去原真性、(authenticity)、去主觀情感抒發的基本態度,表現一個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缺失的價值主體」。藝術家並無意創造新的東西,而是在現象的遺骸中建築觀念,以此凸顯藝術作為中介的有效性。
另一件作品〈海裡的雪景寒林與他的梵谷動物園〉引自北宋范寬畫作〈雪景寒林圖〉,透過鋼彈模型轉化為白雪靄靄的磅礴山峰,山水畫中山腰上原來的廟宇被他置換成梵谷(Vincent van Gogh)筆下的「奧維爾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s),兩者產生穿越古今、中西的對話,就像前文所說〈雪景寒林圖〉與「奧維爾教堂」皆是我們在歷史,或者說「符號的歷史」在記憶中留下的「圖幟」,是一個個印象清晰卻細節模糊的記憶,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或許它們只是在歷史之流,知道與看過的一個「物件」,未曾深究與對在文化認識的向度裡產生深刻的關聯。
2020的新作〈梵谷的動物園是你心中巨大的文化標幟〉梵谷的《奧維的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對大眾而言是一個符號,鋼彈也是一個符號,林俊彬以符號為材料再現一個符號,並加入扭蛋的動物玩具,代表著以動物形象縮小的「物件」,在教堂場景中遊歷世界的情境。
動物玩具的擬人化視角,代表著一種卡通動物凸顯的人與動物互相觀看的世界觀。動物玩具出現在梵谷的奧維的教堂中,形成一種場景生活,
從一種微觀的視角裡,我們看到了某種建築與景觀建造的格局,運用鋼彈模型材料解構、提取、複義的方法,發展整體的討論框架。他的雕塑創作可視為「符號的建築及其形式變造」的發展模式。
人類文化發展史已經發展到一切東西都看似「新不起來」的樣貌,縱使有一物,在本質上是創新的,當代人也容易因為今日的知識與概念生產過剩,而陷入一種覺知麻痺的狀態。
因此林俊彬的創作觀念,從「反徒增」、「反創造」的基本態度出發,找尋一種能夠符合時代特徵與問題意識的創作方法學。
林俊彬的創作,在學院時期接觸雕塑的過程,便敏銳地意識到傳統雕塑以技法本位的再現、摹寫式的創作方式,終有一天會陷入故事乏味、無法自圓其說、喪失與時代溝通的困境。
他意識到雕塑創作的本質不在技藝體現的技術,而是在於材料重組與分配的思考技術,因此他的創作不著重一種可被規整的個人風格,而是提出一套有效的解構方法,能夠對社會文化現象提問,並且為藝術提供解方。
使用何種材質,讓材料語言展現資本消費社會背後的時代文本,現成的商品,自然是一個很好的素材,這材料背後的文本,包含了意識形態、價值系統,以及能夠產生溝通的介面。
名畫、企業LOGO、中國古典山水圖,在此可視為建築師已經建構完成的「外結構框架」,而使用鋼彈模型配件進行拼組與重合,便如同建築與空間設計的方法,從預設好的界限裡,進行框架再詮釋的可能。
用鋼彈鎧甲拼組的雕塑量體,在質感上產生宛如玉雕與大理石般的光澤與質地,包覆的鎧甲也讓造型細部帶有顆、礫的效果,看似雕塑初胚,或有點像點陣圖的方陣像素,作品給人原質與樸素的視覺印象。
拼組時造成的空隙,也讓雕塑面體帶有孔洞,令人聯想到海綿,或麵包內裏的氣孔,似乎在它浸入到水中膨脹時,看見它逐漸瓦解。
堆砌、淤積、孔隙、瓦解,除了在創作觀念上,象徵了資本主義運作的鋪張與消耗,同樣也是鋼彈作品在視覺直觀上給人的感覺,利用資本產品的剩餘價值,還魂理念的原質。
------------------------------------------------------------------------
註1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 刑克超 譯 , 《這不是一隻菸斗》, 桂林:灕江出版社 2012 , 頁13
註2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 刑克超 譯 , 《這不是一隻菸斗》, 桂林:灕江出版社 2012 , 頁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