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抵押期待,愛與痛的詩意雙關」淺評 王若軒《以愛之名》個展
2020 / 07 / 23
藝術評論:「抵押期待,愛與痛的詩意雙關」 淺評《In the name of love 以愛之名》 王若軒個展
藝術家 Artist:王若軒 Valis Wang
藝術評論 Art critic:胡鐘尹 Hu Jungyi
「愛是一種貸款,抵押物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未來。」(註1)
幸福與脆弱;滿足與未被滿足的;認知與想像;給出與未給出的。人在愛的關係裡實現的面貌,總是由各種潛在因素與互動關係混雜出的人性反應。 而不變的是,一段關係中,心智所能展現的力量,是來自於「自我投射」的優位預設。
王若軒的立體作品與動力機械創作《我愛你》、《黑色的海》以「愛的小手」串聯一組關於情感關係施予與承受的敘事列,從愛的小手「愛之深責之切」的背景意識,以及物件象徵的「權力」「以愛之名的暴力」以及用「愛與痛的雙關」拋出引子。
《黑色的海》以數隻如海浪滾動、舞動的愛的小手,牽引出一種溫柔而柔軟的印象,而當揮舞的小手落下時,在大手中留下的紅印,是疼痛與眼淚的印記。在疼痛中,它時常也會化為愛的餘韻,在親子關係中,這種狀態尤其明顯。舞動的小手,是權力的施展,也是以愛之名的暴力產生時,它被投以詩意觀看,所擬仿出的「愛的情狀」。
《我愛你》以棉花鋪底的白色花叢意象,重現關係中情感交流的細緻與溫柔,溫柔表現極大的包容力,卻同時也是脆弱的:溫柔展現愛,因期待落空而受傷、因被無視,不被回應而自我消解。若軒以白陶燒制的愛的小手,偶有因燒過溫而變形,象徵著溫柔的手,亦會因「過度溫柔」而自我折損,描述一段關係中順服與投射,維繫著意識的牽絆。
《語言》以一支兩分鐘的錄像,運用拍攝各種情境與互動下的手,看不到主角的面孔,由影像敘事展示:牽起情人的手;握起友好的手;為重要的人配戴手鍊的手;抱著孩童,父親的手。不同的狀態,手的交流,在一個面相而言,連接了人類情感狀態裡的社會性功能,用以表現「手的社會性語法」,以及聯繫的情感因子。
「情侶們從不厭倦彼此,因為他們永遠只談論自己。」(註2)
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運用直喻的繪畫手法,利用身體、傷口、針刺等元素,自身殘破之軀的樣貌,展現因疾病與意外造成的身體疼痛,並隱隱控訴丈夫不忠帶來情感的心理創傷。當代行為藝術家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與 烏雷 ( Frank Uwe Laysiepen ) 他們既是共同創作的夥伴,也曾是情人,1977年作品《Breathing in/breathing out》二人口對口接吻一呼一吸都相連,連續12分,最後二人因缺氧而倒地昏迷。1978年的《AAA-AAA》他們面對面聲嘶力竭的嘶吼,表現親密關係裡針鋒相對的白熱化狀態。 他們幾位的作品,都是直接透過面孔與身體的參與,表現情感互動中愛與痛的拉扯及矛盾。
王若軒的作品,雖不見得全是處理愛情的主題,並以物件的間接手法創作。但回到「愛的起手與接應」它們有著類似的共同點,就如當代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tman)在其著作《液態之愛》中提到的這段文字:「關係這無舵的脆弱小筏擺盪於兩座惡名昭彰的岩石間,許多伴侶都在其中顛躓難行:一邊是完全的服從,一邊是完全的權力;一邊是柔順的接受,一邊是傲慢的征服;一邊是抹消自己的自主性,一邊是壓抑伴侶的自主性。即使是老練的船員駕著光潔的船,撞上任一座岩石,都可能翻覆失事。」(註3)
「愛的小手」通過《黑色的海》討論以愛包裝的優雅暴力,它本質上的權力施展。《我愛你》作品視覺情境展現的包容力與承接順服語境,以帶有詩意的象徵手法,表現一段關係裡,對峙與親融同時存在,甚至常常強度相當。人常常在關係中不自覺的投射高漲的自我意識,並渴望完全釋放它,視之為主體存在的依據。而使關係中的幸福與痛苦,化為一體兩面,難捨難離的羈絆。
若軒以器物與影像的中介,用詩意的優雅形式,要表現一個纖細的心,她的渴望與期盼。一個人若情願在施展權力與自我意識時,慢一點、停一下,或許這種緊張與矛盾,就能透過體驗她作品中的細緻語言,因時序的延遲,體會關係和解與獲得紓緩的感受。
----------------------------------------------------------
- 註1 齊格蒙.包曼 (Zygmunt Bauman) 著 , 何定照 高瑟濡 譯 ,《液態之愛》,臺北市 : 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 2007,頁45
- 註2 弗朗索瓦.德.拉羅什福柯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著 , 黃意雯 譯 ,《人性箴言》, 新北市 : 八旗文化 , 遠足文化 , 2016,頁167 (箴言312)
- 註3 同註1 , 頁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