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慾望格式與空缺追索」林俊彬的文化現象解構術
2020 / 10 / 14
藝術家:林俊彬Lin Chun-Pin
藝術評論:胡鐘尹 Hu Jungyi
次文化與流行、大眾、週期變化、品味與更替的速度,圍繞著人類歷史中的工業生產、資本主義及網絡科技等因素應運發展。
販賣憧憬,是資本主義展現其內在活力的基本格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批判資本主義與市場本位的社會型態,提出這將形成一種以替位價值衡量一切有效性的「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
鋼彈模型GUNPLA®(ガンプラ®)是1970、80年代發展而來的產物,代表著娛樂產品的成功案例,根據媒體報導,鋼彈塑料模型的銷售「1980年7月至2015年3月之間約有4億5千萬個商品產量,其中中國、韓國兩地約有50億日圓的市場,台灣部分則每年有30億日圓的規模。」1
「《日經亞洲評論》指出,鋼彈相關產品及影像產品,2018銷售額為780億日圓,按年增長14%,其中來自模型銷售額為300億日圓。」 2
從這點來看,鋼彈模型在銷售市場上,確實體現了資本主義創造商品拜物的成功策略,唯有不斷消耗物質,創造被追逐的對象,才能確立價值交換的有效性。
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言後現代文化是一個擬像(simulacrum)大量增生的時代「價值的商品規律是一種等價法則,這一法則在所有領域都起作用:它同樣也指稱符號型態,在這種符號型態中,能指和所指的等價關係使得參照內容可以進行受到調節的交換。」3
一盒數百,甚至數千的鋼彈模型玩具,是昂貴的日常擺件,隨著消費者的「品味週期」,新的系列產品被生產,新的慾望也再次被生產、被期待。
在以消費社會支撐起來的當代文明中,當一個人購買一件商品,形成購買偏好,累積為一種消費模式,他就不可避免的「選擇」一種「被控制」的方式,列入大數據與統計學的商業策略中,而這種供需循環形成的市場控制,便是資本主義活化自身的方式。
林俊彬〈鋼彈系列〉討論的「文本」,更精確的是指,一個文化標的物,最終不可避免地會淪為符號與現象,它背後的意識形態是甚麼?
這個意識形態決定了大眾增補、描述自我價值的方式,以及「選擇」自身如何被控制的方式。
林俊彬解構鋼彈模型的材料、架構,進一步重新建構為另一種符號的過程,表達當一個文化被創造出來,因時間的延續成為經典,它就成為一種價值系統的格式,若非經過介入與變異,在一個意義上便形成一種封閉的認知系統。
「資本主義的特徵就是鋪張與浪費」使用一盒昂貴的鋼彈模型當材料,它們可能只能聚合成雕塑量體的一角。
被碎化為雕塑部件的材料,就鋼彈迷而言可能是對它的貶值,對藝術家而言也是過度昂貴的創作成本,林俊彬正是在創作作品的過程,體現資本主義在市場運作上的荒謬與消耗。
日本文化評論家 — 大塚英志(Eiji tsuka)的《故事消費論》提到:「無論是漫畫或玩具,不光是商品本身被消費,而是在這些商品背後存有『大敘事』(grand narrative)或是秩序的部分,這些個別商品才能擁有價值並被消費。讓消費者深信隨著重複這樣的消費行動,自己就能和『大敘事』更加靠近。」4
每年這些文本(動漫)的衍生品大量的被製造,購買、遺棄,部分滯銷或銷毀回收,它們代表著購買娛樂的慾望,是一種空洞的替位價值轉換,「象徵性的指涉物」投射價值的擬像,而使消費者陷入消費循環的奴役,娛樂產品使人獲得的,既非生理性的,亦非知性的,人們從中獲得的滿足,只不過是一種替位空缺的精神臆想。
作為觀念藝術創作者的林俊彬,希冀用一種符號裂解與本質易位的方式,以兩種消費社會的符號互相碰撞,例如動漫生產的鋼彈模型,以及大眾對梵谷一知半解的文化消費心理,使他作品的材料語言,能夠透過素材內在指涉的文本批判,進行解構再建構的可能,延續其藝術話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註1「鋼普拉」台灣一年熱銷30億日圓,「異端鋼彈」人氣旺」, 4GAMERS ,網路作家:湯包 , 發布日期:2017–09–15 21:29 網路新聞網址:https://reurl.cc/A8KeKe (瀏覽日期:2020/09/02)
註2 「高達征服全球! 量產能力明年提高40% 計劃涉及數十億日圓」 , 香港01 財經快訊 , 鄭寶生撰 , 發布日期:2019–07–30 20:39
最後更新日期:2019–07–31 16:50,網路新聞網址:https://reurl.cc/pyWj18 (瀏覽日期:2020/09/02)
註3 大塚英志(Eiji tsuka)著,《故事消費論》,東京:新曜社,1989,頁13–14、17–19
註4 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著,《象徵死亡的交換》,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