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性與庸俗的共浴 — 視變與符號之膜】 黃麟詠2021油彩創作

2020 / 10 / 10

藝術家 Artist : 黃麟詠 Huang Lin-Yung
藝術評論 Art critic : 胡鐘尹 Hu Jung-Yi

古羅馬詩人 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在其遺留的著述《物性論》第四卷,有一段對「視覺」富饒趣味的描寫:「表象或薄薄的形狀從物體表面被發送出來,我們稱之為物體的膜或皮,因為影像在空中飄游時帶著它從中而來的身體的模樣和形狀。」

這段話縱使是代表著科學革命前,一種古代的「視覺」生理學想像,以原子唯物論的觀點,看待感官面與外在客觀世界的連結與接收,這觀念,今日看來雖毫無根據與不甚科學。

但若以此概念"物體投射出形象之膜,視覺收攝爾後方被人感知"來看黃麟詠繪畫中的符號與作品整體視覺關係,那就可從符號的表象、庸俗化濫觴,一種在資本消費主義下的產品化、表皮化特徵,談及一種在創作手法的拼貼之外,還能有存在論與現象生成論的意義討論 –當代世界人們所感知到的事物存在,是一種符號式的存在,而這個符號絕對的「膜」不只是視覺性(生理的),更是從生產性的意義談及它的永恆。

假設,物體之所以能夠被感知捕獲,是因為它具有一個從自體投射出的「膜」,「符號之膜」即為符號的表象。黃麟詠油彩作品中菊川英池、東洲齋寫樂等人浮世繪中的人物、漫威Marvel 的蜘蛛人與英雄們、康寶濃湯、Red Bull與她用作自我識別的斑馬,它們之間的圖像邏輯除了拼貼手法創造的對位與幽默,也揭示了一點是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論述藝術可複製性,特定場域的非必要與精神性、神秘性的消逝(靈光Aura),及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擬像論(simulacrum)概念的「擬像只是擬像的自身」在這個思考脈絡下,讓我們獲得的啟示。

在今日,若事物想持續保有自身的本體論(存在)意義,反而它必須要能夠被複製,被生產出「符號之膜」,如此一來才能在這個以網絡社群與傳播為根本聯結的世界,保有自身的存在。

能夠被複製、被再利用於描述某種理念或文化意識形態,以至於延續其視覺化作用及形象的傳播性,確保其影響力能夠不只被人的眼睛捕獲,在人的記憶裡也能夠不斷從抽屜中抽取出來。

黃麟詠 , 晚餐吃一半 Having Dinner ,159x232.5 cm ,油畫畫布 ,2021
Last Supper (h. 1562), The first Eucharist, depicted by Juan de Juanes, mid-late 16th century, Museo del Prado

黃麟詠兩件2021發表的新作《 晚餐吃一半 Having Dinner 》、《 送一個比你還重要的禮物-信仰 Giving a present which is more valuable than you is belief 》分別取自文藝復興來自尼德蘭的凡艾克(Jan van Eyck)的聖母子圖與西班牙的維森特·胡安·馬西普(Vicente Juan Masip)的最後的晚餐,這兩件原畫裡的「晚餐」、「信仰」兩個概念,在黃麟詠的符號敘事中,轉化為對新時代信仰”名利雙收”、 ”偶像崇拜 ” 、 ”拜物拜金主義” 、 ”成功學 ”的批判與揶揄,古典的場景與消費社會娛樂產業中的各種標的物與商品,它們不斷為自己的商業成功創造產值,人卻不見得能為自己的生命價值增值多少,在符號增幅與享樂的雙重疲勞轟炸中,人在一種”選擇性障礙”的後資本社會現象中,抵銷了品味與聖俗的差異。

黃麟詠 ,送一個比你還重要的禮物-信仰 Giving a present which is more valuable than you is belief , 200x159 cm , 油畫畫布 , 2021
Jan van Eyck —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s and Donor — 1441 — Frick Collection

各種意義描述、神聖性的喪失並不是上帝的遠離,而是人們認為他們所創造的商品更迷人。

黃麟詠的作品,在畫面效果上雖看似像平整的版印作品,也一眼可識別其符號取逕的來源,但每一幅作品既非機械轉印,也不是現成物的拼貼,全都是她堅持由手繪完成。這之中的重要意義,是要以以傳統技法與傳統繪畫的文化意識,抵抗純粹拼貼與機械版印造成「藝術的物化」以及「意義平面化」,繪畫質地與故事設定,使她的作品,拉開與典型普普藝術以大眾優位視角的表現模式。

古典的藝術創作邏輯:藝術家匠心之心靈結合技術 > 對物質賦與精神(大理石、濕壁畫、畫布) > 再現精神 (上帝的創造之力、君王的榮光等等) 在當代的藝術創作邏輯轉變為:藝術家對符號、論題之選擇 > 對符號產生問題意識及批判(概念生產)> 再釋符號、再創符號,讓它重新成為客觀之物,並與原先萃取對象齊一。

以視覺生成視覺符號,從1走向1的影像創生邏輯,來確保接棒者持續有其後繼,這個抽離自符號本身的「膜」必定化為由藝術家自我客體化(objectification)並不斷轉換的載體與概念模樣。

歷史場景與當代戲弄,古今漂流與角色大亂鬥,凡艾克與安迪沃荷、浮世繪、寶可夢、聖母及”晚餐吃一半”。

黃麟詠的繪畫創作,除在圖樣化與造型色彩上,還賦予畫中人物角色各自的心理狀態,及帶入「斑馬」的古今穿越遊戲及場景歷險。

符號翻玩帶給人們新的美學與問題反思,是網絡共享與開放歷史的再次詮釋,提供藝術多元參照的可能,也透過符號之膜的現象體現與對位,形成黃麟詠個人獨特的創作語彙。

--

--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Written by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自由撰稿人 藝評人 hujungyi1990@ gmail.com 慣常以情境式書寫的人文關懷,回溯藝術個體之獨特內外在經驗,闡發其藝 術創作形式與心理內蘊的轉換,更以一種類精神分析的態度,帶領觀者進入藝術家的內在世界。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