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2023 【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兼談「影像刺激時代的哲學絮語」
2023 / 03 / 10
撰文 / 藝術評論者 Art critic : 胡鐘尹 Jungyi Hu
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Chiayi International Art Doc Film Festival (CIADFF),每年三四月舉行,為嘉義在地開辦的國際影展,以藝術紀錄片為主軸發表,由台灣獨立製片先驅,重要推動者-黃明川導演擔任藝術總監擘劃。
藝術總監_黃明川導演表示特別想將「紀錄片」以往強調紀實性的看待方式或較侷限視角,從一個文化整體,更大的「藝術創作」角度來看,一種跨界思考並不僅止於技術性的轉移,應是對整體人文的理解
本屆「2023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規劃六大單元「邊界被飛翔」、「慾望無終點」、「遠離表象」、「世間爆發力」、「三分鐘影片大賽精選」及「捷克文藝真情」。
特力邀三位客席策展人,錄像及裝置藝術家-蘇匯宇,台灣影評人協會以及策展人- 楊元鈴、翁煌德,策劃當代東歐藝術短片、回顧歷史電影藝術紀錄長片及1970年代前衛藝術電影,在第十年的影展匯集更多的藝術紀錄片及錄像作品。
並連續三個週末的專題講座(論壇),引述黃明川導演的介紹:「 第一個週六【3/11表演湧現新歷史 】 講座將聚焦表演藝術的歷史影像,邀請到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榮裕代表金枝演社、資深導演鍾喬與差事劇團,以及嘉義在地阮劇團的總監汪兆謙,前來促膝細談舞台上的台灣歷史為何成為熱夯的潮流?什麼樣的歷史才會被搬上舞台?觀點為何?選擇性嗎?以及劇團如何經營其影像與紀錄片。」
「 第二個週六 【 3/18設計之社會力量】深入設計的視覺世界,邀請國際上享負盛名的李根在設計師來擔綱。他不僅飽具優異天份,常獲國際設計獎項,亦被挑選為國際競賽評審。但李根在尚有強悍的另類爆發能量,超越平面世界,他製作看板四處張貼弱勢觀點,也裝置房屋仲介天問房價,表現出對社會的不平,都屬難能可貴的藝術行動,是一位十足的觀念主義、社會參與者與行為藝術家。」
第三週日【3/26身體宛如批評家】此場講座深度檢視行為身體的威力,今年選擇陳永賢作為年度「焦點導演」,回顧其重要影音之作,近看他如何以導演身份觀看自己的身體。特地安排3/26(日)「身體宛如批評家」論壇,來深論行為藝術家們被遺忘的成就,一起與談的傑出行為藝術家還有關注大自然環境的劉曉蕙,及翻轉習常空間「漂浮身體」的許懿婷。」¹
三大主軸論壇演講,近五十七段作品放映與精選發表,豐富的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期望連結視覺文化整體能夠涉及的其他面向,諸如當代藝術與視覺、身體劇場、歷史文化論述、地方與國際視點,設計美學思辨等,希望本屆藝術影展的討論格局,可放到更大的視野中被觸及,並且讓意義解讀更開放。
放映日期:3/12 (日)11:30 ,地點:嘉義市立博物館 放映室
多明尼克·歐施尼恩-吉拉德。
1958年出生於瑞士力洛克。 1981年獲得倫敦國際電影學院(LIFS)學位。 擔任過剪輯師、製片經理、助理導演。 1984 年,自編自導並聯合製作了他的第一部長片《黑暗之後 AFTER DARKNESS》,且入圍柏林電影節。 1990 年在洛杉磯成立 Alhena Films SA,並製作謝爾蓋·博德羅夫 (Sergei Bodrov) 執導的《白王紅后 WHITE KING, RED QUEEN》。 1991 年以來,一直擔任電影和電視的導演和編劇。資料來源: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粉專介紹
放映日期:3/12 (日)15:10 地點:嘉義市立博物館 放映室。
賈斯汀・史密斯是一位獨立紀錄片製片人和作家。他是八部紀錄片的製片人/導演,包括:《Statin國度 Statin Nation》(2012)、《Statin國度 II Statin Nation II 》(2015)、《身體電流 Body Electric 》(2017)、《腦電The Brain Electric》 (2019) 以及由六部分組成的系列紀錄片《不匹配:你的大腦在壓力下》。 賈斯汀還是《 Statin國度》這本書的作者,該書由美國的Chelsea Green出版社和德國的VAK出版。他有一些文章發表在主要出版物上,包括一篇英國《星期日電訊報》的專題文章。賈斯汀也完成《衛報》新聞調查大師班。資料來源: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粉專介紹
長年經官方與民間經貿拓展與文化交流下,台灣與歐洲國家的關係不斷深化,今年邀請捷克為焦點國家,使其鮮少被台灣認知的當代藝術、音樂、舞蹈及美術教育,能經由專題分享在藝術文化愛好者面前,讓我們仔細端詳有著悠久科學與文學成就的國家,其當代社會如何多元而令人讚嘆。
此單元收錄了馬丁・克魯普及佩特・朱利耶迪導演的《美里 法依達 Miri Fajta》、泰瑞莎・ 韋沃多娃 導演的《劃界》、托瑪斯・博亞爾及艾黛拉・柯姆日導演的《藝術達人秀》、雅庫布・索摩導演的《我與馬悌努》、佩加·阿罕加拉尼導演的《試著不遺忘》
主影展放映,地點:嘉義市立博物館 放映室,日期:3/11(六)-3/26(日),每週六日 資料來源: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粉專介紹
今年是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十週年,此次影展主題【自覺又包容】強調在挑選出極具特色的單支作品與各別優異藝術家及導演的同時,又能兼具開闊的胸襟與期許藝術迎向一個更包容與更大可能性的世界。². 標題使用「又」作為兩種狀態的連結,而不是「XX」與「XX」具有的一種二元區別,使用【自覺又包容】代表它們雖顯示為不同,卻互為表裏。
「自覺」是基於創作者而言的內在性體察或周遭事物細微變化的關懷,「包容」則是在面對這些可能熟悉、可能陌生的事物與對象時,在態度上不視為外在的客觀物(Object),而是視為主體認識旅程中的內在視野的關係對象。在與自我並列產生的某種影像互相凝視時,它能夠首先以「可親近」的姿態與可能性,進入主體的內在視野。
====
「影像刺激時代的哲學絮語」
撰文 / 胡鐘尹 Jungyi Hu
「從電影的原則來看,存在一個"一絲不苟的誠實"藝術家,一個不作弊的藝術家,一個無法作弊的藝術家,因為他能做的只有紀錄。但這種紀錄不再是對事物的複製,不再是波特萊爾看到的對藝術創造有負面作用的複製。
電影機的自動性改變"真實"本身的身分,以調節藝術與技術之間的紛爭。電影不生產那些它讓人看到的事物,而是根據它們在敘述和描述中的特性,再把它們視為客體、人、事件之前,以人眼看不到的方式來記錄它們,彷彿它們在波與振動中剛剛存在。」⁴
賈克.洪席耶 ( Jacques Rancière)〈電影的矛盾寓言〉, 2001
今日的台灣社會雖然更開放了,卻可能有新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在追求影像刺激或當代藝術發展的同時,在一個面向上,我們可以觀察到,它有時趨向一種現象針砭與視覺先決導向的習慣,卻非常容易變成一種空有形式語言的表層追求,缺乏一種「慢解讀」的創作沉思。那影像在形成敘事的過程中,不為形式與視覺的炫技或鋪張,而為感受與認識貼合的表述語言、自我心靈的反映、社會內在覺察,那些攸關於我們內心的情感、思想、內外呼應狀態、社會整體的文化反思,透過主體意識提煉,而非借助外在的形式語言摹本,可以深入探討的真實世界。
如卓別林《摩登時代》(Modern Times)既幽默又赤裸的反諷表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沉痛又透過絕妙電影氛圍渲染著的歷史反省與憐憫。朱賽貝·托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的純真與追憶時光懷想。
例舉的這三部電影作品,無疑都擁有精湛的運鏡語言,但有一重點,無論是一般意義理解的電影作品,或者是藝術紀錄影像型創作,它們在呈現的效果與表現的本質上雖不同。但影像要建立在"什麼內容基礎"與"討論動機"之上,它的輕與重,透過一種導演的自覺、受眾設想與內在感受的探索,最後可凝聚於影像內容的深刻性,仍然還是好作品追求的理想。
--
今日的影像刺激型作品,它的視覺先決傾向,奪目炫麗的聲光效果,搭配美學進步的整體製作。 它的好,讓電影真正的成為一個建構性的藝術作品,宛如一部經典的虛構小說一樣。
但影像的刺激,以及人對這種刺激作用的習慣與仰賴,往往造成的是對事物本來面貌與原質探索關懷的失去,人們喜歡製作精美與具有「爆點」的作品,並不自覺期待更多的驚喜,
影像刺激背後是人類內在原始的原慾鼓動,我們對影像有一種娛樂性的慾求,這慾求常常在今日影視霸業的資本市場結構之後,更像一種對人類本能的掌握-安全感、集體認同、空缺填補與替位價值的滿足 等, 最後這種影像操作慣性"看不見的手"的掌握,使我們的影像成品,越加脫離創作的誠懇,以及個體經驗的殊異性,讓影像化為一種日常飲食。
由此來看,非虛構性錄像與紀錄片型創作,首先是在資本主義邏輯之外的創作行為,更像一種以獨立製作為名的偉大戰鬥。
某種影像的進行,假若是要表達一種「人在其中的位置」凸顯世界視閾裡,人的觀看尺度微縮,對於藝術創作者或拍攝者而言,他們究竟是要透過一瞬轉場的影像事件,凸顯『普遍性』(universal)認識? 還是想表現一種創作者的『特殊』視點?
觀點(perspective)那做為形容詞,具有『透視點』的意味,也許聽約翰.伯格 (John Berger)形容的,那不只是影像複製年代的問題,且影像透過載體革命達到的影像網絡化,致使影像快速更替,在人的眼球前「洗過」的當代經驗,那有別於傳統藝術,使觀者的眼睛意欲將事物收攏其內,表象暗示為現實的反映。一種凝視之眼,光源式的、一種以倒椎狀透視出的景象之欲….
「照相機將瞬間的影像獨立出來,並因此摧毀了永恆影像的概念。」
你所看的到世界,取決於你當時你所置身的位置。你所看到的世界,和你在時間與空間中的位置有關。我們再也無法想像,一切事物都匯聚到人類的眼睛之上,就像匯聚在無限的消失點那樣。」³
啊! 那無盡的遠岸啊! 轉變為個體眼睛投射出去的觀看選擇,由個人的眼睛透視而出。
而作為抬起頭來的影像,拒絕沉浸,那意欲使他者入迷的影像膜拜價值論,也拒絕臣服影像意識形態的功能性,「獨立」終是一種自由與心靈解放的渴望、想望著精神交感的共神 — 跨時空的心領神會。
--
若我們將影像解釋為一種特殊的語言中介,影像的媒介承載著一種動態閱讀的可能,而理解之眼,即是在動態的躁動與振盪中,保持自覺,尋覓觀念的開顯。
導演或藝術家思考的一種可能性,超凡的解釋力,依附於運鏡、景深、時序、影格、認識的基礎,影像的沉積與魔法,導演在面對此岸世界,他以各自為政的秩序,從中看見一個個黏著度極低的意識集束 — 個體主義單元,統一的共通體將不復存在。
一種在拍攝動機與手法上的善意,讓拍攝行動與影像作品,化為時代體察的意識凝聚。影像將透過經歷這段內在性旅程之後,重新還予它自身 — 自由的靈魂。
— — — — —
【2023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 — 3.11–3.26 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 —
✦主影展放映:嘉義市立博物館 放映室
✦Website:https://2023.chiayi.fil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iadff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iadff/
— — — — — — —
註1 引用自黃明川導演,個人臉書對三場論壇活動之介紹與表達。
註2 _ 2023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官網介紹詳見:https://2023.chiayi.film/
註3 約翰·伯格 (John Peter Berger) 著, 吳莉君 譯 , 《觀看的方式》,麥田出版社, 2010, 頁23
註4 米歇爾·福柯 (Michel Foucault) 等著, 李洋 主編 , 《寬忍的灰色黎明-法國哲學家論電影 論文集》,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3, 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