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論:赴履的鞏音《You Exist, I Exist 你存在,我存在─臺泰交流聯展》

《You Exist, I Exist 你存在,我存在─臺泰交流聯展》
展覽展期|2021/06/26–08/15
策展人|Soifa Saenkhamkon、陳佳暖
展覽空間 | 絕對空間 Absolute Space for the Arts

撰稿 | 胡鐘尹 Jungyi Hu

參展藝術家
➤Anis Nagasevi
➤KORN
➤Kaensan Rattanasomrerk
➤Natpakhan Khemkhao
➤Rasiguet Sookkarn and Pakkawat Tanghom
➤Peerapol Kijreunpiromsuk
➤Sisu Satrawaha
➤張紋瑄
➤程仁珮
➤游承彥
➤鄧兆旻

展覽主視覺 圖版來源: 絕對空間

日常敘事之詩

對藝術家而言,在日常中值得被讀取的是什麼? 什麼化為風景,而什麼又構成敘事的視野呢?

或許這中間的關鍵即在於,作品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以及由此凝鍊出的「形式詩性」,而距離、處境、行動決定了「視野」。

「他人即地獄」(L’enfer c’est les autres) 是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在其劇作《密室No Exit》安排的最後一句台詞,這句話不是如其表面的,看似為對他人即壓迫者、加害者的指控,而是從「話語」的角度,解析一個人總是徘徊在他人的目光之間,話語權的喪失,不再獲得平反機會的偏見,真正使一個人落入死亡的迴圈。
話語形構存在處境的具體描述,在生存的動態裡,存在者的能動性-發聲,以及話語最後在何處「著陸」。一個存在者總是與一群存在者在互動的模式中,認識個體與共同體的關係,這是真實的生存與真切地注視。

展覽《You Exist, I Exist 你存在,我存在》雖不是用直面性的方式,談暴力的外在形式、受壓迫與被抹去的直接處境。但卻是以另一種間接隱喻的方式,引申出不同的個體、族群、立場,在歷史與共同生活場域的「被遺忘」,在存在狀態中的話語權佚失、模糊化與視為理所當然的疙瘩。

但即便如此,這檔展覽還是從一種緩慢與隱隱的氛圍中,展現了敘事的詩意之美,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也表達出了一種從日常經驗汲取的「餘溫」。

程仁珮 Jen-Pei Cheng 作品 《金花浪(食譜演化運動系列作品之一)》, 攝影與文件、行動裝置,​長 120 * 寬 80cm * 高(懸掛高度因場地調整), 2019 , 圖版來源 : 絕對空間
程仁珮 Jen-Pei Cheng 作品 《金花浪(食譜演化運動系列作品之一)》, 攝影與文件、行動裝置,​長 120 * 寬 80cm * 高(懸掛高度因場地調整), 2019 , 圖版來源 : 絕對空間

程仁珮 的《金花浪(食譜演化運動系列作品之一)》透過飲食、物件、民族與文化混生的翻攪狀態,談跨國婚姻直接面對的文化碰撞,人與人互動關係與角色立場與互換。多元民族的日常經驗與訪談,構成了這件作品的主軸內容,民族、人、詮釋者、主導者與依附者,何以在新生活的狀態下重新書寫「新歷史」- 以回歸個人的新日常。

Rasiguet Sookkarn & Pakkawat Tanghom 作品 , 《我用力地,笑、到、哭》
《I laughed so hard, I cried》(作品局部) , 攝影(藝術微噴), 尺寸依場地而定 , 2017 , 圖版來源 : 絕對空間
Korn 作品 , 《被遺忘的母親》《Forgotten Mother》, 雕塑、紀錄短片、攝影, 尺寸依場地而定 , 2021 , 圖版來源 : 絕對空間

Rasiguet Sookkarn & Pakkawat Tanghom作品《我用力地,笑、到、哭 I laughed so hard, I cried》,快拍、側身或正面捕獲都市面孔的人們,這些人可能是漁工、小販,旅行者或速食店店員等,同樣是笑卻可感受到來截然不同的心情,會因其年齡、生命階段與處境,呈現共同體中的殊像及不同表情;Korn的《被遺忘的母親》《Forgotten Mother》,以一種時間之詩的氛圍與溫暖,透過一個長者的凝視,緩緩勾勒其前半身的歷歷在目與回憶景觀,在「望」與「忘」之間找尋自我心靈的棲居,主人翁的皇族背景,當時的不慣與今日的不合時宜交錯感。以凝視的堅定,目送歲月的旅程。

張紋瑄 Chang Wen-Hsuan 作品 , 《台灣史的結構》, 報紙、單頻道錄像裝置,​視場地而定 , 2017 , 圖版來源 : 絕對空間
張紋瑄 Chang Wen-Hsuan 作品 , 《台灣史的結構》(作品局部) , 報紙、單頻道錄像裝置,​視場地而定 , 2017 , 圖版來源 : 絕對空間

以歷史影像、報紙、方整報紙堆與報紙上的文字黑塊的《台灣史的結構》它們產生的不明與猶疑視角,結合藝術家張紋瑄,聽聞叔公乩童身分的「借名」問事經歷的啟發,思考人們追尋歷史真相與歷史形成習慣從找尋「論據」開始,卻在那個過程中模糊了對於真實的感知,因為在一個寫成的結構中,難以融下個人史式的私密特權,「事實化」無法勾勒一段時光與一席歷史的貼近「人在其中」的真實樣貌。

「眾他人」與「此在」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著名的攝影論《明室》曾表達「相片」是證成事物「此物曾經存在」的憑據,而且在其中重要的是,它蘊含了「真實」與「過去」的二重訊號。相片雖如憑據,但亦是一種召喚,不論將它歸結在象徵意義或是敘事或紀念。展覽中以個體經驗抽樣來看的眾多之一的「此曾在」它們以一種「映照式」的視覺呈現形式,力圖掙脫自身檔案化與被看做「曾經」的理解模式。

鄧兆旻 TENG Chao-Ming 作品 , 《這麼多年過去,》, 藝術微噴、印刷海報與輸出、出版品、聲音裝置,​依場地而定 , 2017 / 2020 , 圖版來源 : 絕對空間
Natpakhan Khemkhao 作品 ,《回憶之聲》《Sound of Memories》 , 錄像,聲音裝置, Dimensions variable , 2020 , 圖版來源 : 絕對空間

鄧兆旻《這麼多年過去,》展示1934台灣紅透半邊天的流行歌曲〈雨夜花〉展出的年表、口述紀事,至今30多位的歌手演繹,以及十幾種語種的翻唱,藝術家透過對〈雨夜花〉的回顧整理,以歌曲的人格化描寫,發展其內在史的心路歷程。展現了樂曲背後乘載的渴望,那個時刻的時代想像與想延續其背後的人的思考與訊息。

Natpakhan Khemkhao 的《回憶之聲 Sound of Memories》往如穿越一條人煙稀少的林間小徑,帶領觀者爬梳歷史之聲,位於難府通昌縣班村,這曾是泰國政府與泰國共產黨(CPT)交戰交集之處,這裡曾帶走許多亡魂,如今已被草木覆蓋,不再被人提起,而倖存者的見證之言,能夠透過歷史的乘載,傳播到多久以後?

Sisu Satrawaha 作品 , 《匾額 》《 Plaque》, 影像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錄像長度約24分24秒) , 2020 , 圖版來源 : 絕對空間

Sisu Satrawaha《匾額 Plaque》從一塊被消失的「紀念1932年暹羅立憲革命牌匾」事件開始。這塊象徵泰國民主化進程的重要象徵的移除,代表著歷史抹去的人為因素,以及過去始終對於現在產生關鍵的影響力,一切皆政治。而珍貴的聲音,如何被有效的被保存下來呢?

泰國社會自2020自20年二月起,7月18日泰國民主紀念碑(อนุสาวรีย์ ประชาธิปไตย) 「自由青年」舉起三根手指提出的三大訴求「國會必須解散」、「停止威脅人民」、「制定新憲法」,再度掀開了泰國根本性的政治問題,頻繁的軍政府政變、王室的權力壟斷等問題。

週期性的政變、民主化不完全,造成泰國大眾(特別是中年長者)普遍的政治無感與麻痺。而台灣這邊也因近年地緣政治角力,覺青抬頭的社會運動與太陽花學運里程,形成一組以青年政治借鏡參照的社會參與模式。縱使策展人,在談論策展想法時,表達這檔展覽無意刻意強調政治性的訴求與控訴,但藝術家的作品在一種與切身經驗與生活貼近的態度上,無意間貼近了以政治與歷史為背景的存在之思。

這兩個地區的社會處境,在網絡社群形成新生態,以及網絡社會的實體化,有了截然不同的個體意義與能動性。

《You Exist, I Exist 你存在,我存在》透過不同組作品表現了以經驗為抽樣的日常之詩,就如這些作品以不同的說故事「色調」,烘托出的不同的敘事視野,它們有可能因為時間久遠而褪色,當然仍可透過敘事與詮釋,重新成為一種以視覺政體為宣示的參照物,沙特《密室》中描繪的因為話語權喪失的死去之人,巴特《明室》相片中「此曾在」的存在。

藝術家在面對存在問題時,總要讓自己從中體驗,而這個體驗因為載體與話語之間的摩擦產生視覺之詩,這也是這檔台泰交流展,讓觀看者感受到的一種展覽質地,一種特殊的「風動」,以及由此品嘗到的,生活與生存交融的「滋味」。

重要重要的不是給出答案,而是品嘗。

--

--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Written by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自由撰稿人 藝評人 hujungyi1990@ gmail.com 慣常以情境式書寫的人文關懷,回溯藝術個體之獨特內外在經驗,闡發其藝 術創作形式與心理內蘊的轉換,更以一種類精神分析的態度,帶領觀者進入藝術家的內在世界。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