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論 :【介面、視觀與維度漫遊】
蔡宗勳「谷線」的空間向度演示

2021/10/28

藝術家 Artist : 蔡宗勳 Tsai Tsung-Hsun
藝術評論 Art critic : 胡鐘尹 Hu Jung-Yi

【谷線 — 蔡宗勳個展】 Valley Fold by Tsung-hsun Tsai / 絕對空間Absolute Space for the Arts

某種「曲」或「折」或「陷」或「構」,形成「面」的內部及邊緣,

傾斜觀看,從眼角餘光看見某種維度跨越的瞬間,

對它想像,想像它是看見之外的一種存在解剖…..

以臨近之姿,凝聚想像的時刻。

如有可能,

回到面上,

在面與面的轉折漫遊。

相遇、視角與視觀

藝術家蔡宗勳在談及本次展覽【谷線】的創作概念時,開宗明義的表達「谷線」的概念,意即對應著「山線」而來,一凹一凸兩者辯證的出現,正好展開了一種關係性的「翻轉意識」亦如他所言:「谷線的凹痕是朝向自己,而山線是對外的,如果折一張紙再攤開時,谷線是面向自己的,但當將紙反過來,或是以另一種方式攤開,原本的谷線變成了山線,這件事情是更重要的。」

紙在摺、物體施壓,鋼印與筆刻產生陰刻等不同作用,或拓印、拓繪產生的影像與痕跡,蔡宗勳在紙與介面上的微觀演示,使量體與行為在”跡象”的連結中,凸顯了一個辯證的時刻,是任「物視角」的翻轉,轉向感知狀態的「相遇」時刻。

蔡宗勳 , 〈 腳印 Footprint 〉, 50x33x4.5cm , 2021 / 圖版來源 : 絕對空間 , 藝術家 蔡宗勳

乍看微弱與最小干預的創作,看到一種從表象的絕對性(既定印象) 翻轉至感知與空間的相對性(可異位讀取之觀)因此讓我們看他的作品,在維度相遇的時刻,具有如建築哲學裡談,人在空間中的意義。

蔡宗勳在觀看物體與其外緣因素的關係性思考,也近似於建築領域,隈研吾2004年《負建築》(負ける建築),思考戰後日本建築與環境的思考,負建築認為建築存在的意義並不是要在自然環境中創造一個「突異物」,建築師不應總是以創造者的優位視角與邏輯思考建築作品,而應是以一種相對弱的姿態,隱退自然之後,而能呈顯出自然環境與地貌的美好。

蔡宗勳 , 〈 索引 Index 〉, 109.2x78.7cm , 2021 / 圖版來源 : 藝術家_蔡宗勳 https://tsaitsunghsun.com/Valley-Fold
蔡宗勳 , 〈 索引 Index 〉(局部) , 109.2x78.7cm , 2021 / 圖版來源 : 藝術家_蔡宗勳 https://tsaitsunghsun.com/Valley-Fold
蔡宗勳 , 〈 記號 Sign 〉, 絕對空間佈展現場施作 / 圖版來源 : 絕對空間 , 藝術家 蔡宗勳

【谷線】思考創作的方式,以一種客體背景(乘載人類文明建設的自然環境與世界)與主體本位(作品、自我意識、被創造的物與想創造的人)的主客翻轉暗示,與《負建築》談的環境哲思不謀而合。

蔡宗勳 , 〈 記號 Sign 〉 , 尺寸依場地調整 Variable dimensions , 2021 / 圖版來源 : 藝術家_蔡宗勳 https://tsaitsunghsun.com/Valley-Fold

例如我們進門絕對空間看到的藝術家以泥作、地磚與漆料創作的裝置作品〈記號 Sign〉透過白漆未乾腳印的表象意指,與人行道上局部微下陷的區域,這件作品雖名為"記號",反而讓人想到的是"不經意",因為若我們將情境拉回到展場白盒子外的世界,今天養工處重鋪了一段人行道,在這段路上未乾標線一角,以及趁巧未被圍籬"保護"一塊磚都被踩了一下,人們通常只有在腳底被沾黏或絆倒的那刻,短暫的記得這個"異常"時刻,良久它就變成日常的理所當然。

作品〈書桌Reading〉將工作室轉移作品至絕對空間的木箱,解構並重組為展場的一座書桌,幾件事情:木料的質料本質,它的呼吸與質地、空間的翻轉(運輸的封閉空間-裝箱空間 > 組裝成桌子的-開放空間)、運動狀態(運輸)與靜止(閱讀或室內工作),這幾件事情除了面對木箱的功能性想像,回到「相遇」的思考,便是它參與我們的日常,所代一個「移動的空間」,它再形式轉換之時,也使其「物」的本質轉進的一種存在先於本質的觀想。

蔡宗勳 , 〈書桌Reading〉, 240x160x2.5cm、190x100x80cm , 2021 / 圖版來源 : 藝術家_蔡宗勳 https://tsaitsunghsun.com/Valley-Fold

臨向「面」的漫遊

看蔡宗勳以紙為面的作品,假若觀者看其中某一件作品時想到展場的另一件,以一種序列排比的方式進行認識與感知,去感受一個個做為微觀的「面」空間,在緩步視觀裡的變化,那麼觀看的經驗,便會從一種「任意性」的表面讀取,轉進到一種維度漫遊的奇境。

蔡宗勳 , 〈 轉彎 Angle 〉, 52x38x4.5cm , 2021 / 圖版來源 : 藝術家_蔡宗勳 https://tsaitsunghsun.com/Valley-Fold
蔡宗勳 , 〈 草圖 Sketch 〉, 116x82.4x6.4cm , 2021 / 圖版來源 : 藝術家_蔡宗勳 https://tsaitsunghsun.com/Valley-Fold
蔡宗勳 , 〈 草稿 Draft 〉, 26x19x2.5cm , 2021 / 圖版來源 : 藝術家_蔡宗勳 https://tsaitsunghsun.com/Valley-Fold

這裡,特別想引一段艾勃特 (Edwin Abbott Abbott) 在 《 平面國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中「平面國 國民」對「空間國 國民」 說的一段:「各位住在「空間」裡的幸運兒,為了讓諸位容易理解,我暫且將我們的世界稱為「平面國」。 請閉上雙眼,想像一張無邊無際的紙張上,有直線、正方形、五角形等各種形狀。這些幾何形狀並非固定於某處,而能夠在紙上自由移動。他們沒辦法懸浮於紙面之上,也沒辦法潛入紙中,如同影子一般。」(註1)

愛德溫.A.艾勃特 (Edwin Abbott Abbott) 在 《 平面國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Image By: https://www.amazon.com/Flatland-Romance-Dimensions-Edwin-Abbott/dp/B0875SRH84

作者舉了一個鮮明的例子,他說當我們拿一枚硬幣平放在桌面上,由上往下看到的是一個正圓形,接著將身體移動到桌子邊緣,慢慢蹲下,讓眼睛靠近桌子邊緣,枚硬幣看上去逐漸變為一個橢圓形,接著更往下蹲一點與桌子對齊時,會看到這枚硬幣的邊緣(硬幣厚度與側面)各位看到的將不再是橢圓形,而是變成了一條直線。

這種由「空間國」轉換至「平面國」的「視觀」就像是蔡宗勳作品中,透過紙的小空間變化,凸顯量體與虛空的轉換瞬間,「正3D」轉換為「負3D」,在觀者參與其中時,表現了一種維度轉換的可感狀態。

無論是看紙面作品:作為一種思考戳記的方式存在的〈索引 Index〉,或是以一種「建模」的觀念形式成為〈草稿 Draft〉,〈轉彎 Angle〉看見一個基本型態的”形”它如何在變異與遺留(折角) 的過程(方轉圓)中,看到二維的平面上從疊加與漸變的歷程看到的「形」的塑造,看到一種空間的有機性理解。

或是〈草圖 Sketch〉以一張張紙張摺疊出絕對空間的平面圖與空間模型,最後進行拓印,拓印是個結果,就如空間平面圖展現的表面,但這組作品蔡宗勳意圖使觀者看到這個拓的深淺不同的鉛筆炭色,形成方位與構型,想像「摺」的過程,而摺的過程,正也如同對空間認識的微觀化,聚焦在指尖的感知。

這一序列以紙為載體的作品,讓一個事物乍看「如期本來」的面貌,可以透過藝術家微小卻創造一種契機的漫遊與介入,讓一種「不期而遇」成為的可能,而這不期而遇的奇妙時刻,也是藝術家感受到自我與環境關係的時刻。

【谷線】扮演著一種空間模態變化的發跡,若以雕塑的量體來想,是以一種最小而最薄的單位媒介,因它的微弱變化與輕薄,為觀者提供一種不期而遇的可能性與「意外」,而總得來說,這意外便是空間漫遊的風景。

-------------------------------------

  • 註1 引用: 愛德溫.A.艾勃特 (Edwin Abbott Abbott) 著、賴以威 譯:《平面國-向上,而非向北》,新北市::磨酒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2014年,頁17–18
  • 參考資料:
  • (1) 愛德溫.A.艾勃特 (Edwin Abbott Abbott) 著、賴以威 譯:《平面國-向上,而非向北》,新北市::磨酒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2014年

    (2) 康德(Immanuel Kant)著 ,李秋零 譯 :《康德認識論文集》- 〈如何在思考中定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16 年

--

--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Written by Art Critic Hu Jungyi 胡鐘尹

自由撰稿人 藝評人 hujungyi1990@ gmail.com 慣常以情境式書寫的人文關懷,回溯藝術個體之獨特內外在經驗,闡發其藝 術創作形式與心理內蘊的轉換,更以一種類精神分析的態度,帶領觀者進入藝術家的內在世界。